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歌剧《彝红》:走进国家大剧院再现“彝海结盟”传奇故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2日12:02 来源:光明日报 常玲
歌剧《彝红》演出照片。资料图片歌剧《彝红》演出照片。资料图片

  由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和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出品的原创民族歌剧《彝红》自2014年创排、公演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无论是在凉山、成都还是在武汉的公演都座无虚席,获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摘得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二等奖,第六届国际戏剧奥林匹克奖,第三届四川省文华奖、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最佳剧目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6月3日、4日,《彝红》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亮相。

  1935年,红军长征过凉山,途中发生了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礼州会议、“彝海结盟”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彝海结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让红军重蹈太平天国全军覆没的企图。结盟后彝族人民七天七夜的护送,为红军赢得了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宝贵时间,为红军保存了可贵的有生力量。

  “彝海结盟”为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我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形成开创了成功的范例,是党史、军史、革命史和民族团结史上的辉煌篇章。民族歌剧《彝红》正是为观众再现了著名的彝海结盟的故事。

  举起结盟酒,豪气冲牛斗。

  危难担大义,生死誓同仇。

  丹心照日月,碧血写春秋。

  敢为英雄事,彝人自风流。

  这是刘伯承元帅回想当年“彝海结盟”一幕的诗作。1935年的“彝海结盟”,在凉山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留下了一面“中国工农红军果基彝民支队”的旗帜。红军北上离开凉山后,果基小叶丹被谋害,为了保护旗帜,实现丈夫对将军的承诺,果基夫人将这面浸染着彝汉人民鲜血的旗帜缝在自己的百褶裙里,四处躲避国民党的追杀。1950年,她亲手把旗帜交给了解放大凉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直到今天,这面凝聚着红军和彝族人民深厚情谊,记载党的群众路线和民族政策的伟大实践,见证凉山彝民族对中国革命重大贡献的旗帜仍然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015年,是红军长征胜利暨“彝海结盟”80周年。为了传承“彝海结盟”精神,弘扬红色中国梦,凉山歌舞团在2014年决定把“彝海结盟”这段英雄传奇故事以歌剧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于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非凡历史、诠释红色经典、弘扬主旋律的民族歌剧——《彝红》应运而生,这也是中国彝民族文化艺术史上的第一部歌剧作品,融合展现了独特的彝族音乐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

  谈及创作初衷,《彝红》策划人、凉山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方勇表示:“‘彝海结盟’是一个时代的结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结盟,更是一个梦想追求的结盟。它承载了新中国的梦想,也表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诉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彝红》反映了彝族人民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的政治追求,表达了彝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生命情怀。”

  观看完《彝红》演出后,刘伯承元帅的女儿刘雁翎书面致信主创团队:“我认真观看了你们创作的《彝红》,觉得这是一部歌颂党的民族政策,歌颂革命传统的好剧。因此,我支持这个剧。祝你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宣传正能量的作品。”

  凉山歌舞团从1956年成立以来,传承着大凉山优良的艺术气质,一直是中国彝民族舞台艺术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今天,《彝红》表达的是凉山民族文艺工作者历史使命的延续和民族责任的担当,抒发的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对四川凉山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民族艺术梦想的追求。正如‘彝海结盟’蕴含的巨大精神财富引领我们一样,《彝红》的创作生产,为新时期凉山歌舞团的艺术发展打开了一扇光亮的窗。”《彝红》出品人、凉山歌舞团党总支书记、凉山文广传媒集团董事长刘康说。

  一位业内人士观看后表示,《彝红》应该不是一台普通的舞台剧,应该不同于任何一台少数民族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台作品,因为无论是从彝民族本身还是“彝海结盟”这一传奇历史事件都是不可替代的。《彝红》呈现给舞台的是一幅民族的诗与画,感动的是一个民族的心与魂,品味的是凉山彝民族文化原生态的独特魅力。

  据介绍,《彝红》近230人的演出团队除了两个特邀演员外,全部是凉山本土演员。演唱和表演由凉山歌舞团、五彩凉山艺术团完成,凉山交响乐团伴奏,大凉山合唱团担岗合唱。演员中80%以上都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演员,其中不乏“凉山情歌王子”日沙尔体等大凉山德艺双馨的民族艺术家和众多的优秀青年演员,但他们都不是歌剧专业。从2014年1月的初次排练,到2015年大年初一启动的剧目升级排练,没有一个参加过专业歌剧表演技能培训的本土演员团队,完全从零开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给观众和团队带来巨大的惊喜。

  凉山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凉山文广传媒集团与凉山歌舞团在《彝红》项目的携手,为剧目创作发展的稳步前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了《彝红》的全国巡演和未来市场的拓展,凉山文广传媒集团为此专门购买了货运和客运车辆,还开发了“彝红”系列文化旅游衍生产品。2014年,《彝红》通过评审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成为了国家艺术基金成立后的首批受益者。

  正如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维平所言:“民族歌剧《彝红》的成功出品,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地方重视和国家支持的有效配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应该成为地方文艺创作一个范例。”

  《彝红》艺术总监、编剧李亭在谈及《彝红》的创作时坦言:“难度很大,因为我们要在舞台上呈现的是一个史诗式的故事。”为此,李亭选择了“以小见大”,透过小人物的情感命运来展示这背后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彝海结盟’是一个厚重的历史题材,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我们选择以虚构的小人物——彝族姑娘妮扎嫫、红军战士天红以及彝族小伙拉铁三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来呈现,事实上也能很好地体现那个时代的人性和情感,反映那个大时代的精神。”导演曹平说。

  专家认为,《彝红》全剧感人的场面不仅只表现在革命的激情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道义也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剧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衔接自然、节奏紧凑,加上演员们极具感染力的演出,让整部剧丰富而饱满。《彝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妮扎嫫反抗世俗追求自由,天红的勇敢真挚,拉铁的善良质朴,这些性格显得格外鲜明。

  从每天背绕口令,一句一句学普通话开始,到丢开剧本,认认真真唱起来,演起来,《彝红》团队的每一个演员都在用一种山地民族真诚的情感用心学,用心唱,用心演。这种呈现于舞台的真情实感、原生态表达,收获更多的是观众的感动和认可。

  中国民族歌剧的前辈郭兰英、乔佩娟等老艺术家在武汉观看《彝红》。乔佩娟老师说:“这是一部接地气的好戏,看这个戏我很感动很激动,好听,亲切,朴朴素素,(郭)兰英第一个从旁边站起来鼓掌,鼓了很长时间。”

  《彝红》将传统的红色题材与当代舞台艺术结合在一起,借助凉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一个有内涵而又特别的故事,有人物形象又有文化质感的舞台戏剧作品,让观众在与历史的天空对话的同时,又为剧中的人物命运而感心动容,在历史事件、戏剧冲突与民族风情的交织中获得历史的认知和审美的愉悦。

  沧桑质朴的彝语清唱、婉转悠扬的月琴弹奏……当这些凉山当地的民族元素呈现在舞台上,观众不仅感受到歌声美、故事美,更感受到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美。

  民族歌剧《彝红》在国家大剧院公演之后,将进行“纪念红军长征暨彝海结盟八十周年”为主题的2015国内巡演,巡演将途经8个省,在14个城市进行20场演出。据悉,《彝红》在2016年还将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和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并将进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2016国内巡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