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动画片:孩子的世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2日10:10 来源:解放日报 王方

  对于动画片观众和电影史来说,诞生于美国的“迪斯尼”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电影公司的概念,其1928年的《蒸汽船威利》中第一次出现的米老鼠形象、1937年首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哦,演出开始了。这是沃尔特·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这句开场白、其属下皮克斯公司的3D动画佳作《玩具总动员》(1995年),以及2003年迪斯尼再度感动了全世界的《海底总动员》等等,都早已作为动画片的历史丰碑深植人心。《米老鼠和唐老鸭》这部动画连续剧集常演不衰、流传至今的同时,影片的周边产品如玩偶、文具、相关出版物和主题乐园等也进一步巩固了“迪斯尼”作为北美乃至世界动画王国的经典地位,米老鼠在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长的途中代表了自然界动物的变形、玩偶、动画片的想象世界、拟人的机智、珍贵的童心、无所不在的游戏精神和全球性传播的娱乐符号。这也正是诸多动画公司包括迪斯尼本身在内,始终想让其他的动画形象努力得到的效果,但无疑,米老鼠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他已经跨越了文化、教育、娱乐、商业、地域和时代等多个疆界,至今没有一个动画形象能具备跟米老鼠同等的丰富意味。

  想象力是动画片创作的原动力,而游戏精神则令(不论年幼或年长的)观众因投入影片角色和情节中而忘我,并获得最本真的快乐。经典的例子有如米高梅公司的《猫和老鼠》(1940年),本是一对天敌的猫与老鼠,借由创作者奇妙的想象力,在频发的各类事件中产生冲突、解决矛盾后又引发新一轮冲突,而幽默感又让这种冲突抽象为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规则和游戏,由此,儿童和成年人得以在观赏《猫和老鼠》时都感受到同样的愉悦,部分成年人还可能重拾童年的情感体验。在美国,类似的经典之作还有《绿野仙踪》(1986年)、《狮子王》(1994年)和 《功夫熊猫》等等,上述提及的想象力和游戏精神都被完好地用于讲述一个温情而拟人的童话故事。另外,好莱坞动画片的共有特征也在于制片厂的集体制作,除了早期如沃尔特·迪斯尼一辈外,很少有以单个动画师为风格诉求的影片,影片的动画形象通常才是核心,而动画作品群落也大都带有制片厂的统一风格,而非创作者个人主张。

  在大量美国好莱坞动画进入视野之前,中国本土的动画片创作曾长期从美学上沿承着东方传统或表现出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且带有创作者显在的个人动画艺术风格。建国以来,中国动画片主要有三个创作高峰期,20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20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及21世纪初至今。

  第一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威尼斯动画电影节获奖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开创中国水墨动画的大师特伟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年)、靳夕的《神笔马良》(1955年)、钱家骏的《拔萝卜》(1957年)、万氏兄弟的《猪八戒吃西瓜》(1958年)、章超群的《三毛流浪记》(1958年)、特伟得奖无数的《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和《牧笛》(1963年)及至水准极高的严定宪的 《大闹天宫》(1961-1964年)等,从故事取材、角色造型到绘画风格都带有典型的时代审美取向——民族性、儿童本位和游戏精神。

  第二个时期以特伟和阿达(徐景达)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的动画作品为最主要代表,阿达的《三个和尚》(1980年)和特伟的《金猴降妖》(1985年)当年闻名全国,而阿达的作品(除《三个和尚》外还包括1983年的《蝴蝶泉》、1984年的《三毛流浪记》、1986年的《超级肥皂》和《新装的门铃》等)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动画片工作者们创造力之旺盛和改革开放下政府对艺术创作的支持;此外,那一时期的《人参果》(1981年)、《崂山道士》(1981年)、《九色鹿》(1981年)、《女娲补天》(1985年)和《黑猫警长》(1987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国产动画片。上述大部分作品都出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是一家不仅好作品迭出,且每部作品都最大程度地保持着创作者个人风格的文化单位,真正贯彻了当时所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但九十年代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来袭、迪斯尼和其他好莱坞制片厂模式的畅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理念和发展轨迹有所改变,进入新世纪后便很少能再见到当年的人才与佳作迭出以及执着的民族性和美学追求。

  第三个时期即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动画片呈现出更为国际化的视野,尽管随着好莱坞和迪斯尼娱乐营销的进一步全球化,中国动画片也以商业模式自行摸索并成功运作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市场热销片,影响了将近一代新世纪前后出生的中国孩子,并且,这种影响也着实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担忧不已;但与此同时,当下仍有众多或成熟或刚刚起步的中国动画电影作者坚持以个人化艺术创作的方法向前探索,其中既有独立动画公司的作品,更有大量电影动画和美术专业院校学生的习作,他们的影片如《轮回》(2009年,山东工艺美院学生作品)、《孟姜女》(2011年,中国美院学生作品)、《再见雨天》(2012年,中国传媒动画与数位艺术学院学生作品)和《P小姐》(2014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作品)等充满想象力并有着专业水准,选材上兼具向中国传统的持续追溯和对西方美学的吸收,这不仅说明当代中国动画创作新生力量的崛起,更可见中国动画界仍然丰沛的想象力、美学追求和对个体与民族存在的哲思。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