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在4月底《闯入者》上映之时,导演王小帅发出微博,希望观众能够走进影院,给电影捧捧场。可惜应者寥寥,排片率极低,电影票房惨淡。而同期上映的《何以笙箫默》,排片率与上座率均名列第一,超低评分与吐槽声一片汹涌,却以6300万元的首日票房和3.49亿元的总票房(截至5月22日),吸金成功。
这些年王小帅导演的作品虽屡获好评,票房原本也不高,即使国内电影票房近300亿元的爆发式增长,这一次新片仍然没能借势大涨,反而“差评越多票房越高”的怪现象屡屡上演,叫王小帅们情何以堪!从2009年《三枪拍案惊奇》庸俗恶搞赢得低评分高票房,到《小时代》骂声一片赚钱不误,更别说前一阵子《奔跑吧兄弟》的票房领跑,叫人看不懂电影,更看不懂观众。有人说,眼球经济的时代里,为博出位不惜自黑、不怕恶名,电影比着越拍越烂,而居然就有观众买账,你越说电影太烂我越要看看怎么个烂法,以至于看电影就是为弹幕、吐槽来个痛快宣泻,无意中却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如果说好电影没有好票房,还可以理解,曲高和寡向来是艺术审美的一个规律,但烂电影高票房,尤其是差评如潮的电影获得商业成功,怎么说也与市场规律不相符合。
但在互联网时代,在眼下的中国,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了,而且还会继续上演。相比于舞台艺术、文学、美术,电影一直以来就是拥有更庞大观众群体的大众文化。而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利用大数据的精准定位,从观众的喜好,观影人群的年龄,人气明星的受众,粉丝群的数量,网络小说电视剧的传播度,这一类电影直接跳过艺术,成为不折不扣的娱乐商品,不需要一点故事、情节、镜头、音效、演技、内容,只需要高热度的“超级IP”和人气明星的高颜值,看电影就是吃饭、逛街、K歌一样的消费活动,只不过是社交活动的一种手段,为日常生活增添一点谈资,或许还成为解压的手段,吐槽、弹幕成为目的本身。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明白为何差评越多票房越高的怪现象。
如果都能这样低质量高产出,逆市场规律而动,既让投资方赚个盆满钵满,又满足了观众吐槽的宣泻,也算创新了一种娱乐方式。只可惜这样的好景能否长久,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改革开放之初,有不少地方靠着假冒伪劣赚了不少钱,大大“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然而好景不长,市场很快就抛弃了这样的低劣商品,连带着这些地方的名誉大大受损,假冒伪劣的恶劣印象很久都没能消除,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的发展大大受阻。当然也有劣币驱逐良币的例子,但既然是市场规律,不在一时一事上兑现,而是在一定的时间长度里都起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才被称之为规律。对于影视作品而言,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劣质作品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获得了票房成功,但却不可能长久。现在的电影观众以年轻人为主,为差评而看电影,绝对只是一时现象。因为年轻观众总会长大,审美趣味总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喧嚣嘈杂的世界总是要沉淀沉静下来,见多识广的年轻人总是会有更高的审美需求。在互联网时代,泥沙俱下,众声喧哗,刚开始总难免会让人不知所措,但也许正是这样的环境,强迫年轻人去思考、去选择、去磨炼,也正能让他们从实践中得到有益的经验,学会如何表达,如何用自己的一票,表达自己的审美见解。现在的主力电影观众,不见得会把这样的消遣带给他们的孩子,倒可能把这样的经验带给下一代,让他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10年来,中国电影银幕数从2000块增长到2014年初的2万块,中国电影票房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14年已达到近300亿元人民币。继续增长的电影票房预示着电影的更大发展需求,但从电影的良莠不齐、有高原没高峰、海外票房惨淡,特别是差评电影每每获得高票房的老套故事,迫切需要我们思考电影的长远未来。这需要中国电影人有更大的定力,有更强的职业操守,不向低劣市场低头,不把票房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将电影交给艺术,回归艺术,而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这样做的目的,恰是让电影能够保有长久赚钱的商业价值。眼下,各界资本汇聚电影市场,各路互联网英雄群起逐鹿,都想在电影市场捞金,但千万别迷信大数据,一味把电影当消遣,投机了一次还想着下一次,但凭粗制滥造获得票房的幸运只是一时,市场的铁律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换个角度来看,差评越多票房越高,最终损害的是观众的利益。某国内知名电影网站上几千篇文章、几万条帖子,对差评电影给予了口诛笔伐,其中有非常多的真知灼见,能够看出观众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都有最差电影和演员的评选,其中不乏高票房的电影。刚刚上线的“毒药”APP,也力求掌握观众最真实的反应,对电影书籍进行短评。要让这些低评价高票房的电影成为过街老鼠,警示后来者引以为戒,以之为耻而不是洋洋自得,对于电影的健康发展则大有裨益。
差评越多票房越高,只不过是人为操作的现象,而非市场规律。任何博取眼球不顾质量的电影终究得不到观众青睐。平心静气地看待这个问题,仍属过渡时期的正常现象。只是不要跟风,不要相信这样的投机法则会一再通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已经有了中国人的名字,中国电影也将会获得世界观众的掌声和喝彩。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会越来越多,只是需要坚守艺术高于市场的态度,而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