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灯光渐弱,白色如纱般朦胧的巨幕投射出风云变幻的壮观景象,突然一声枪响打破了平静,拉开了以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为背景的话剧《共产党宣言》的序幕。女共产党人林雨霏在国民党的追捕下,意外与失散多年的儿子、任职于国民党卫戍司令部的邝为相见。林雨霏被捕于邝为的督察辖区内,遭受严刑却坚守信仰和革命理想,用无私的献身精神诠释了《共产党宣言》的意义。当革命信念与最触人内心的亲情相互碰撞的时候,在名利和生死的重重考验下,林雨霏用自己对理想的热忱,对信仰的坚守,展现了身为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话剧《共产党宣言》在邝兆年家和监狱两大场景展开,一开始就铺设了矛盾对立两方既不相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产党人林雨霏与曾因革命信念分歧的前夫邝兆年之间的矛盾,与失散多年却政治立场对立的儿子邝为间的矛盾,思念的儿子近在眼前却无法相认的矛盾,以及受尽酷刑不愿出卖同志、换取生存的机会等等,无不在考验着林雨霏。亲情与信仰的矛盾交错,从未让林雨霏产生丝毫背弃革命信仰的念头。曾经的闺中好友谢婉云,邝为的妹妹邝梅,与邝为共事的沈处长、李副官,也因为各自的追求和信念不同,体现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价值,更是通过他们的结局把剧情推向高潮。
这部话剧通过一个家族的故事,具体化了《共产党宣言》的深刻内涵,具体化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担当和党性。即使是立足于1927年背景创作,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从《共产党宣言》的问世至今,共产党在中国已经不仅仅作为“幽灵”,而是有着8000万党员的庞大队伍。共产党员的信仰和理想还是否像革命初期般火热?是否纯粹、是否坚定?作为共产党人,林雨霏即使面对死亡,面对的是作为政治对立面的亲生儿子,她也依然坚定自己的信仰。她不怕牺牲、坚守作为共产党人的灵魂的精神感染了邝兆年和邝为,更是深获热血青年邝梅的同情和敬重。信念是一个人的灵魂,人若没有了魂魄仿如行尸走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林雨霏只是共产党人中的普通一员,她却用忠诚守护了自己的信仰。由此及彼,也昭示出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信念坚定的先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今天的辉煌与成就。
今天,我们面对的挑战和考验也许有不同的方式,同在生与死、荣与耻、名与利的考验中,我们能否坦然面对,勇于面对,担起作为共产党人的责任,值得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深思。有时候我们总觉得信仰是抽象的、难以捕捉的,可林雨霏何尝不是在诠释作为普通的共产党人,守住信仰该有的一份担当。剧中,矛盾冲突的激烈碰撞又夹杂进最柔软的亲情,既不缺少作为军事题材的阳刚,又有着触动内心的感动。有一幕印象深刻,林雨霏在狱中为儿子做风筝,儿子邝为站在牢门外,虽是母子,却想认而无法相认,虽渴望团聚却又即将面临分别。我想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身为父母和子女双重身份中那微妙而柔软的情感,在犹如灵魂般的信仰和人间真情两样最重要的东西的选择上,即使难以抉择,林雨霏仍然视死如归,坚守信仰。试想在这样的考验面前,内心里那份倔强的坚持,不恰恰是担起自己肩上那份信仰的重量吗?
与林雨霏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剧中的反派角色沈处长,他扭曲的义利观和价值观,与刚烈自尽的李副官,甚至是张妈的角色都形成强烈对比,也用另一种方式呼应了主题。若是把金钱当信仰、把富贵当追求,不择手段只为私利,终将走向自我灭亡。沈处长杀害谢婉云和邝梅更是唤起了邝兆年和邝为对真正革命信仰的追求。在面对诱惑、钱财和利益时,有多少人如同现实中的“沈处长”,抛弃底线,犯了错误不敢承认,做了错事不敢承担。抛弃信仰,没有内心坚守,在名利前低头,因利益观而冲淡信仰,终将会成为社会的公敌。对追求信仰、不怕牺牲的英雄我们要歌颂,对惟利是图、没有信仰的人我们要看清、要与其坚决斗争。
话剧《共产党宣言》让我们的心得到一种回归。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放下浮躁,找回初心,重视信仰。时代在变,可灵魂不变。时代在召唤我们沉睡的灵魂,召唤我们有些怯弱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