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真善美的理性回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8日15:59 来源:于蛟龙

  说心里话,本来是不打算看话剧《共产党宣言》的,当听到这个名字时,我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就是几个人站在党旗下宣誓,主人公再大义凛然地喊几声口号,就跟听空洞的宣讲一样无趣。没想到,被同学强拉到剧场,当话剧音乐响起,我看到一群奔跑的热血青年,在此起彼伏的枪声中倒下,我的心紧紧悬起来,血液开始沸腾,随着剧情深入,最终完全融入到戏剧情境之中。宏大的创作构思,声情并茂的叙事风格,紧张的矛盾冲突,该剧带给观众的震撼是无穷无尽、无法言表的,其成功之处,我认为就在于紧紧地把握住了艺术创作的核心:真善美。

  艺术可以虚构,但是情感却不能空虚。评价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看是否具有真情实感,是否能引发观众对某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话剧《共产党宣言》中塑造的主人公林雨霏有血有肉。她虽然形象高大,充满理想主义,但却真实可信。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敌人疯狂抓捕幸存者。林雨霏被进步学生邝梅搭救后,意外地在邝家与前夫邝兆年及他妻子、当年同窗谢婉云相遇。特殊的遭遇,把选择了不同信念的人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场面。她逃出邝家又落入敌手,而追捕她的正是自己亲生儿子邝为。当父亲把出身之谜告诉邝为时,一场融母子爱、骨肉情和理想信念冲突的情节把剧作推向高潮。关于生与死、高尚与卑鄙的信念对决,让邝为在百感交集中实现信念转变。话剧《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品以精练的语言和感人的故事,向人们敲响了理想信念的警示钟。作品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对白,林雨霏对儿子邝为说:“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追求、没有道德、没有廉耻,即使拥有一切也会心中空虚;一个国家没有信仰,就没有正义、没有尊严、没有公平。”这些借助历史人物说的话,在当前这个物质丰富、信仰匮乏的年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话剧《共产党宣言》戳中了人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那就是善。灵魂深处的善,人性之善。人性有善恶,这是客观存在的。共产党人的价值在于把“人性之善”发挥到极致,把“人性之恶”压缩到极致。林雨霏正是这样的杰出代表,是人性与党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反动派为什么要对共产党人赶尽杀绝,就是因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让他们感到恐惧,这与他们“惟钱是从,惟利是图”的恶是相对的。有了善,所以林雨霏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始终恪守对党的忠诚,严守党的秘密;在亲人和朋友面前,她用深深的母爱来传递对儿子“相信真理、追求真理”的期盼,有意识地播撒共产主义的种子;她用细腻的情感向自己的前夫解读物质与精神的辩证法,真诚地宣扬自己所追求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值得用生命捍卫的,并满怀激情地向她周围的人勾画出公平正义的美好蓝图。最后,林雨霏用她的一腔热血,绽放一树火红木棉,预示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共产党人用生命诠释的善,永远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应当永远追求美”是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他的创作札记《金蔷薇》前的一句题词。美是文艺的本质,没有美,艺术也就不存在。话剧《共产党宣言》可以说是美的典范,舞台背景美,演员服装美,肢体语言美,面部表情表,背景音乐美,故事内容美,演员台词美,可以说尽善尽美,相得益彰,最为重要的是,整部话剧借用一本《共产党宣言》做道具,把一个宏阔高远的政治信仰话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感人,艺术表达直指观众心灵,既委婉曲折,又不过于直白,最大程度地达到了艺术与现实的契合。由此可见,有内涵、有深度的好作品,必须要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身,不仅要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精神启迪,还要给人以崇高的美的享受。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的要求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话剧《共产党宣言》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高扬主旋律、追求艺术性,而其所表现的内涵更在我们身边,犹如氧气般不可或缺,它是宣言,也不是宣言,它是符号,也不是符号,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心劲,一种做人的品质,是我们时时召唤,却又从未远去的真善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