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十二公民》:戏剧属性主导的电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8日10:23 来源:北京日报 胡祥

  《十二公民》是一部带有很强异类气质的电影。首先,是它强烈的戏剧属性:一个主场景,台词密集,矛盾激烈,标准的人艺话剧范儿,电影的视觉优势属性大大弱化,有别于《暗恋桃花源》那样的戏剧电影。再者,《十二公民》是法律题材,而且是翻拍自好莱坞老片《十二怒汉》,而这一直是国产电影的弱项。

  作为一部翻拍片,电影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本土化,而法律题材电影最关键的要素在于找准议题,议题内涵的辐射性基本决定了这部电影的可看性。《十二怒汉》不是第一次被翻拍,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将议题设置为车臣青年谋杀俄罗斯养父,这种融合了种族矛盾与国土纷争的议题有一种极大的现实性和争议性。导演徐昂擅长的就是改编国外经典,《喜剧的忧伤》便是极好的代表。在《十二公民》中,他选择的是近来经常处于舆论漩涡的富二代犯罪议题,很大众,也很聪明,因为在故事表象的背后,实质上讨论的是社会等级形成后的价值观的裂变。在我看来,《十二公民》是近来国产电影中难得的编剧和表演都很扎实的电影。

  《十二公民》现在能获得评论界的好评,在于它揭开了某些群体失语的现实,有了一种传声筒的作用。原作《十二怒汉》的法律体系是海洋法系,要嫁接到中国的大陆法系,是一个怎么努力都会显得有些牵强的矛盾性前提,片中模拟陪审团设计算是无奈之举,编剧的重心在于中间辩论部分。出租车司机、富商、小商贩、老北京、保安,这些人物并没有被简单地符号化,虽说有一个人代表一个群体之嫌,但编导又并没有幼稚地企图以这十二个人覆盖整个社会群体,他们的发声最终都会回归到个人的家庭生活。第六代导演曾经也擅长表现因社会急剧变化而失语的人群,只不过态度更加疏离暧昧。《十二公民》第一次将这些小人物放置在大银幕上,他们有了一次难得的话语权。在目前商业主义甚嚣尘上的电影市场,这样直面社会的现实主义态度显得格格不入,坚硬而有力度。

  电影的另一点好,在于它剧作的好,因为它实质上是一次电影改编成的戏剧——如果将这部电影原封不动搬进剧场,依然是一部出色的话剧。所以,这样一部发生在封闭场所、靠语言推动剧情进展的电影,对剧作的要求尤其高。首先在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性格鲜明,站得住,能看出编导对于小人物的把控力,细节真实,语言生活化——比如小商贩日常行为的表述。其次,它不仅仅是各种价值观的碰撞,这些人物还表现了当下国民性的某些特点——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在讨论司法的公正,它背后的价值观在于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同时在主题上带有某种悲悯的人文关怀。

  作为一部戏剧属性主导的电影,《十二公民》带有很强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在:观众对每个人物都会有自己的评价,在每次激烈的争辩之后是短暂的戏剧式沉默,可以看出电影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审视每场聒噪嘈杂的交锋。如果说银幕上是十二种人群情感的宣泄与呼喊,而对于银幕下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也满足了他们对于公平正义的诉求。事实上,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微妙的角力场:一方面,现实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富二代嫌疑人,另一方面,观众又可以将自己代入到掌握他人生杀大权的审判官身份。观众在这两种角色中来回切换,这部电影的揪心与好看就来自于此。

  最后,《十二公民》不像《让子弹飞》那样狡黠——后者是在置换时空之后对当下进行某种呼应,而《十二公民》是直接与现实对话,在态度上有意无意正好契合了当下主流价值的需要。它实际上也是为主旋律电影做了一次示范——它表明,即使是法律类电影,即使是以戏剧的形式来呈现,也同样可以在满足观众与满足主流意识形态需求之间做一次平衡。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