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舞台人物 >> 正文

寂寞中坚守京平大鼓——记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淑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7日09:48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春梅
王淑玲(右一)和其女弟子陈贺演唱《王二姐思夫》王淑玲(右一)和其女弟子陈贺演唱《王二姐思夫》

  “这一刻,我的心中满是喜悦,这些作品串联起来,就是在展示我的艺术人生。 ”铁片大鼓传统曲段《姜太公卖面》 《王二姐思夫》 ,新平谷调《春之韵》 《放飞中国梦》 ,京平大鼓《昭君出塞》 ……5月19日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淑玲满怀激情地在台上一曲接一曲地为鼓曲迷们献上她的得意之作。清亮的嗓音、悠扬的旋律间也唱出了她的鼓曲艺术之路。

  曲艺“新苗”的困境和弯路

  从小喜欢唱唱跳跳的王淑玲1986年考入了位于天津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最初在学校里既学京韵大鼓也学单弦,后来老师觉得她的声音条件适合学单弦,就安排她在单弦专业学习了1年。由于当时是定向分配,最后毕业要回到北京曲艺团。那时候的曲艺团负责人听了她的演唱后,认为当时北京唱单弦的人很多,唱铁片大鼓的却几乎没有,觉得她的声音比较适合唱铁片大鼓,最后她转向了专业学习铁片大鼓。于是她跟铁片大鼓名家王佩臣先生的徒弟新韵霞老师以及姚雪芬老师一学就是3年。“两位老师的教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一个旋律一个旋律地教和抠,绝对的口传心授,差一个小弯儿、一个味道都不行。 ”王淑玲记得,光是一个14分钟的小段《姜太公卖面》她就整整学了一个学期,“我还算是学生里学得比较快的” ,学习的辛苦和难度可想而知。

  因为技艺精湛、表现出色,还没毕业她就在天津市举办的“津门曲荟”比赛中,凭借演唱铁片大鼓《姜太公卖面》荣获“新苗奖” ,被天津曲艺观众誉为“小王佩臣” 。当时学校有意把她留校任教,可是向往舞台的王淑玲毅然舍弃了优厚的留校条件回到了北京,开始了她的舞台演出生涯。

  然而让对未来满是憧憬的王淑玲没有想到的是,她进团期间,刚好赶上了北京曲艺辉煌的一个尾巴,慢慢地在演出中鼓曲的节目越来越少,鼓曲渐渐走了下坡路。“我们这些年轻的演员没办法,没鼓曲演出,只能去唱通俗歌,有的演起了小品、做起了主持,当时很是迷茫。 ”提及那段走弯路的往事,王淑玲很无奈,“俗话说,‘曲艺吃老不吃小’ ,曲艺的基础打下来不容易,要花很多年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积淀。唱通俗歌和唱曲艺完全是两回事,通俗都是气声唱法,长此以往,在学校打下的曲艺基础就被荒废了。 ”

  遇“贵人”,坚定向鼓曲回归

  “我这一生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夜深沉》的作曲吴华老师,是他让我坚定了在鼓曲这条路上持续走下去的信念和决心。 ”王淑玲说,因为鼓曲的式微,一段时间里很多演员都处于闲置状态,一年都没有一两场演出,“多亏吴华老师当时帮我做了一张专辑,里面有很多好听的小段,我的演出才没有断过,也没有放弃最初的梦想” 。

  1996年,王淑玲认识了吴华。听了王淑玲的演唱后,吴华兴奋地说:“这是我寻找了多少年的旋律。 ”吴华告诉王淑玲,他从小在鼓楼大街听大书,其中就有一个老艺人凄凄惨惨地唱过这个旋律;还有一回他家楼底下有个卖十三香的也唱过这个旋律,他在楼上听着就把谱子记下来了,想着第二天下楼能问问这个人是什么曲种,但是第二天这个人却没有来,从此以后他就再没听到过这个旋律。没想到时隔10余年以后,听了王淑玲的《姜太公卖面》 ,他惊喜地发现这就是他记忆中的旋律。

  当时,王淑玲已经迫于形势唱了一段时间的通俗歌,嗓子已经不像当初那样脆和亮了,唱起鼓曲来也没那么悦耳了。“你如果想干这行,就踏踏实实回去唱铁片大鼓。 ”吴华告诫王淑玲,要做曲艺就要耐得住寂寞,否则就干脆转行别做了。王淑玲听了吴华的话颇感触动,下定了把鼓曲坚守到底的决心,再次返回来找老师重新上课,拾起了被荒废的鼓曲功夫。

  从此,两人也开始了合作,吴华用了3年的时间来听取和研究王淑玲唱的这些段子,两人精心制作出了王淑玲的个人专辑《乐亭调·春韵》 ,其中的曲目《黛玉焚稿》 《戏说古人》 《金台夕照》 《四季相思》都受到好评,特别是《老字号》一曲,当时广为流传,“很多出租车司机都会唱呢” ,王淑玲自豪地说。2000年,王淑玲还凭借《昭君出塞》 ,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表演奖。

  为曲种寻根,命名为“京平大鼓”

  “你唱的这个曲种起源在哪儿? ”在和吴华一起准备专辑期间,两人想整理一本关于乐亭大鼓的音乐概论的书,当时吴华的一个提问让王淑玲迷惑了。大鼓书种类多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等等,过去是一大门儿,每个种类都得有个根儿呀!“因为当时学习这个鼓曲的时候,老师告诉我起源于河北唐山乐亭县,但是也有人说起源于北京的平谷,因此也没定论。感觉就像‘无根之木’ ,当时我就动了寻根的念头。 ”

  “我唱的这个曲种有叫乐亭大鼓的,有叫铁片大鼓的,还有叫醋溜大鼓的。有人说叫乐亭大鼓是因为出自于河北唐山的乐亭县,但是我们唱的所谓的乐亭大鼓却和乐亭县的味儿截然不同,是两种曲艺形式;还有人说叫铁片大鼓,是因为演出时要击打铁片伴奏,可是有些鼓曲也要用到铁片呀;还有人说叫醋溜大鼓,是因为曲调哀哀怨怨、酸酸的,应该产于山西。但是这些都似乎在理论上有些站不住。 ”于是带着众多疑问,王淑玲和吴华开始了对这一曲艺形式的寻根之旅。

  1999年春,王淑玲等找到了唐山群艺馆,当地组织他们听了当地的乐亭大鼓,包括靳文然等老先生的录音都听了一遍,一听,觉得从板式和宫调上都不太一样。当地专家也认为王淑玲唱的不是起源于唐山大鼓。2000年,他们二下唐山到当地鼓书盛行地滦南县去考察,发现当地的鼓书与流行于平津的乐亭调并不一样。转过年,他们又去了乐亭县,找了当地的鼓曲艺术家,发现两者还是不一样,并非同根。但这次他们得到一个线索,有曲艺志记载,平津的乐亭大鼓应该是北京平谷调,可能是从那边传下来的。后来王淑玲去了两趟平谷,找了当地唱平谷调的艺人听了他们的几段演唱。刚听一小段,王淑玲就觉得是这味儿。“虽然不是唐山的乐亭大鼓但过去到了北京和天津都叫乐亭大鼓,因为乐亭大鼓名声大,说是平谷大鼓没人听,没人知道,当时的艺人为了赚钱,哪个声号大就提哪个,所以在平谷唱都叫平谷调,出了平谷就叫乐亭大鼓。 ”听了当地一位老艺人讲述,王淑玲豁然开朗,也明确了她唱的鼓曲正是从平谷老调里脱胎出来的曲种。王淑玲觉得既然跟乐亭大鼓没关系,再叫乐亭大鼓不太合适,叫铁片大鼓又显得有些笼统,于是他们就赋予了这个曲种一个新的名字“京平大鼓” 。

  心系传承,收徒授业,普及鼓曲

  “现在还在舞台上演出的我们这一脉曲种的曲艺人没有几个了。 ”除了发展个人的鼓曲事业之外,王淑玲还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及这一曲种的现状她不免有些忧虑。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曲种的传人比较少,已处于濒临后继无人的边缘,王淑玲也急切盼望着能有承其衣钵者,“只要是有人想学我就教,但前提是能够静下心来刻苦钻研,要真心喜欢它” 。

  为了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王淑玲收了三个女弟子,在繁忙的演出间隙指导授艺。她跟她们约法三章,“要学就要坚守下去。如果是一时兴起,或为了其他的目的,就不要学了” 。教授学生时王淑玲非常认真严格,她说:“要保质保量地把这个曲种很好地传下去呀! ”此次演出中,她的女弟子陈贺与她一起登台演唱了《王二姐思夫》 ,这让王淑玲颇感欣慰,“有人能继续唱下去了” 。

  除此之外,王淑玲还计划着与北京顺义区少年之家合作,在当地的小学生中普及鼓曲艺术,“从小让他们接触曲艺,喜欢上鼓曲,培养更多的潜在爱好者和观众群” 。王淑玲认为要让鼓曲走出低迷,除了做好鼓曲艺术的普及之外,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赢得更多观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