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作品评论 >> 正文

应对宇宙灾变的新预案——评《逃出母宇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6日14:32 来源:□ 江晓原 ■ 刘 兵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12月版,定价46元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自己觉得也算非常高了(毕竟我们还从未遇到过其他类型的文明)。既已发展到如此之“高”,当然也就会觉得这件事情已经非常不容易,这就会产生一种情怀,谦虚点说是“敝帚自珍”,自恋些说就是“天生丽质难自弃”——总之就是觉得人类文明极其珍贵,希望人类文明千秋万代持续存在,持续发展。

  文明要持续,就要应对灾变,让自己能够从灾变中生存下来,还要能够走出困境。人类已有的应对灾变的经验和能力,当然是从以往曾经遇到过的灾变中积累下来的。由于以往的灾变都还不太严峻,所以人类应对灾变的能力其实尚未经受足够的考验。想象人类可能遇到的前所未有的灾变,并为这些灾变构想应对预案,几乎总是科幻作家的“专利”,中国科幻作家也不例外。刘慈欣在小说《三体》中,先是想象了人类面临先进外星文明的侵略,后来则干脆让人类文明在“降维攻击”下玉石俱焚;这回王晋康在《逃出母宇宙》中想象了一个“空间坍缩”的宇宙级别的灾变,并为人类构思了一个可能的预案。

  ■王晋康的科幻小说一直是我非常喜欢读的,我甚至还让做科学传播方向的研究生以其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写过学位论文。在过去的印象中,王晋康的科幻小说最让我关注和欣赏的,是他在其中所渗透的那种非常人文的伦理思考。这次在《逃出母宇宙》中,王晋康似乎改了方向,即不是再以与科技发展相关的伦理悖论作为核心主题,而是写了一部最高级别的宇宙灾难的科幻小说。这当然会令人联想起刘慈欣的《三体》,不知科幻作家们现在是否都在追求写宇宙问题的终极小说?其实如果不考虑人类,自然本身当然无所谓“灾难”。恰恰是这一点,导致了小说在核心关注点上的根本性不同。

  □对此我也有同感。我猜想这和刘慈欣《三体》的成功有关。史诗般的、以应对宇宙级别的灾变为主题的“宏大叙事”,当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王晋康前几部小说,比如《蚁生》《十字》《与吾同在》等,都着重伦理思考。相比之下,《逃出母宇宙》在这方面的色彩淡薄了。这部小说仍有王晋康对善恶问题的思考,只是王晋康在这部小说中显得相当的“心慈手软”——他一贯比刘慈欣“心慈手软”。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心狠手辣”的故事情节当然更为刺激。读这样的故事,即使我们不同意作者的立场或意见,也仍然会有很大的快感。而《逃出母宇宙》在伦理冲突的色彩淡薄之后,“为应对灾变设计预案”似乎就变成主题了。

  ■这部小说还有另一个问题,即其中的科学内容阅读起来显得比较“硬”,一般公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技术性细节比较多。当然,我们得承认,如今的铁杆科幻迷的数量在增加,对于这些科幻迷,科学内容似乎是一种可以刺激阅读的挑战。但有得总有失,这种阅读难度偏大的文本,恐怕会让不少科学修养不那么“硬”的读者望而却步。

  其实,科幻作品的真正普及,更应该靠其中的思想和观念,靠作者独特的想像力,科学的内容反倒是弱化一些为好,毕竟科幻作品是文学而不是科学教科书。就你我的物理学教育背景来说,基本上理解这部小说中的科学内容应该是可以的,但我却还是觉得,我更喜欢那些在科学内容与可读性上平衡得更好些的科幻小说。看看国外那些甚至超出传统狭义的科幻圈而获得更大商业成功的作者,比如迈克尔·克莱顿、丹·布朗等等,大致也是如此来平衡其科学内容的难度的。

  □这一点我倒觉得也情有可原,因为这是作者一开始设定“空间坍缩”这一灾变所决定的。设定了这样的灾变,在科学上就不得不“硬”一点了。

  在小说以及电影创作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作家(或导演、演员)有了某些令人印象深刻并广受好评的作品之后,读者和观众就会将他“定位”于成功作品的类型之中,觉得他创作此类作品出色当行;而创作者自己念兹在兹的却经常是试图跳出原有类型,追求新的突破,结果是许多突破的尝试不被他原先的粉丝认可,甚至觉得他“丧失自我”。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我看也颇有这种“突破”的意向,所以他不再将他擅长的伦理关怀作为重点,反而下功夫来表现“硬科幻”——他以往的作品相对是比较“软”的,最典型的是《蚁生》。

  那么他的这次突破尝试是否成功呢?我猜想至少在你这儿好像不大成功。仅从阅读过程中的感觉而言,我觉得也不算很成功。这样说并非很“严肃”,也缺乏“学术支撑”,但由于是小说,阅读感觉还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仍能够在航班上兴味盎然地阅读《逃出母宇宙》而且毫无倦意,但是我觉得作为一部描绘“宇宙级别灾变”的小说,它还没有达到“降维攻击”的力度。

  ■确实如此。当一位科幻作家因其原来的精彩作品而获得读者的认可之后,通常读者会追着读他其后的作品,对我来说,王晋康就是为数不多的这样的作家。但同样的,像我这样的读者,总是对于硬科幻的欣赏略有障碍,总是更喜欢看那些更有人文关怀的“软”一些的作品,所以对王晋康的这本新作也才会有如此的感觉。

  但我也知道,在科幻迷的圈子里,喜欢硬科幻的人也为数甚多,他们大概会对这本“更科学”的讨论宇宙终结的作品更有兴趣。我们也应该承认,这部作品确实也是写得气势恢宏,非一般作者所能把握。只是就个人喜好而言,我还是更希望在未来还能看到王晋康回归到他更擅长的科学伦理主题的科幻写作。那些主题虽然不像宇宙那样宏大,但其思考空间同样宽广,而且有一种越是表面上异想天开同时却越觉得更贴近我们的现实的阅读感觉。

  ——原刊于《文汇读书周报·南腔北调》2014—04—04(139)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