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作品评论 >> 正文

跳出人类文明的“母宇宙”------评王晋康新作《逃出母宇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6日14:26 来源:王卫英 张懿红

  近年来,科幻名家王晋康创作活跃,力作频频,《逃出母宇宙》一经出版即获好评。这部40万字的科幻巨献是王晋康《活着》三部曲的第一部,曲名借用了余华的同名小说,但王晋康把“活着”的意义从现实生活扩展到广袤的宇宙空间和深远的历史背景之中,赋予“活着”以独特内涵。

  《逃出母宇宙》是一曲人类文明的慷慨悲歌。构成这慷慨悲歌的主旋律,是伴随一次次颠覆性的科学发现而层层揭秘的末日灾难:从一开始楚-马发现的局域空间暴缩,到楚天乐的“三态真空理论”,再到楚-泡利发现的“宇宙整体收缩”的终极灾难,人类逃生的希望从抛物线顶点跌落于地;随后楚天乐又提出“孤立波理论”,认为之前的塌缩只是上帝打了一个尿颤,于是人类如遇大赦;然而危机刚过,楚天乐又发现空间暴胀可能引起智力衰退,而这种大致以十万年为周期的科技清零会导致人类文明彻底崩溃!这一系列科幻“发现”如同过山车,载着人类忽而天堂忽而地狱一路狂奔。在灭顶之灾的超强刺激下,人类几十年间实现了数千年才能实现的科技突破,最终逃离母宇宙,踏上守护地球文明的宇宙漂流之旅。然而小说结尾,“诺亚”号太空新人类又有新发现,虫洞式飞船航行的终点不可知:可能回到现在,或回到宇宙肇始,或去往宇宙末日!小说将人类与宇宙灾难的生死博弈写得一波三折,深不可测的宇宙一次次试炼人类强悍的生命力和科技创造力,这种胜算寥寥的拼死抗争却充分体现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尊严。人类历史就是不断探险、不断抗争的历史。小说多次将太空探险与地球文明史上那些地理大发现和民族大迁徙相提并论,这种类比给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也使假想的宇宙灾难和科技探险升华为人类文明史的宏大象征。

  王晋康科幻以超硬著称,这种超硬科幻被他定义为“核心科幻”。《逃出母宇宙》依然很“硬”,其科幻构思基于两个设定:真空(宇宙空间)有深层结构;可以因高能激发而洇灭从而形成二阶真空。从这两条设定“公理”出发,作者进行了丝丝入扣的推理,新颖、惊世、又极具合理性,诸如真空洇灭后形成的透明球、空间对空间的全新运动方式及由此发明的可达亿倍光速的虫洞式飞行、该飞行方式的局限性(与大宇宙隔绝),等等。正如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言:“这些内容涉及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最前沿的知识,展现了宇宙演化的总体图景和时空最深处的奥秘,具有无可比拟的广阔背景和哲学高度”。《逃出母宇宙》科幻设定的独到处在于,对末日灾难的预言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曲折莫测,峰回路转,最后揭开真相;巨大的绝望透出希望的曙光,又限于更大的绝望。从写作手法看,这种结构把悬念的张力一直保持到小说最后;从哲理层面看,这种“既可知又不可知”的现象,正是人类文明过去、现在和将来所走的真实路径,因而小说在哲理深度与艺术感染力上实现完美融合;从传播与阅读角度看,由于小说中蕴含着一个又一个不断翻新的科幻“发现”,涉及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加上尖端理论、科技预想和复杂的论证过程,以及遮阳蓬、冷聚变、人蛋、二阶真空激发、虫洞式超光速飞船、亿马赫飞船、婴儿宇宙、金属氢等未来技术的描绘,充分体现“超硬”特质。所以要啃下这部作品,非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所不能,这给一般读者造成了阅读的挑战。

  王晋康诸多作品的叙事视角采用“上帝的目光”,在《逃出母宇宙》中依然沿用。这缘于科幻文学本身的特质,也缘于作者的人生积淀,借用“上帝的目光”常常能跳出传统的人类视野,给人以骇俗之感。小说情节也就很“自然”地建立在种种“悖论”之上:如善与恶;对人类力量(科学)的强烈自信,与对大自然深沉的敬畏;生存第一的冷酷天条,与对人伦道德的尊重;个体利益与集体主义;自强不息的奋斗,与自然深层机理中的宿命;等等,真实地表现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诸多纠结。可贵的是,这些纠结不是概念化的空洞展示,而恰恰是故事情节延展的根缘。

  小说题名为《逃出母宇宙》,表达其思想情感的基调也逃出了“讴歌真善美”的传统籓篱。自然,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塑造。在《逃出母宇宙》的诸多人物中,最出彩的形象不是那些“科学执政时代”的科学精英,如楚天乐、泡利、贺梓舟等,也不是圣母般的鱼乐水,而是“谋士能臣”形象的姬人锐和乱世枭雄褚贵福。姬精于权术、沉静冷酷、不受道德约束却秉持“人性善”的最后底线;禇基因强悍、极度自私、嚣张跋扈。尽管两种人生境界判若云泥,但在“群体拼死求生存”的极端状态下,大公与大私的落差却很奇妙地被找平:姬人锐辞官入山主动请缨领导全人类探索逃生之路,付出一生;褚贵福裸捐二百亿建“褚氏”号飞船以换取血统延续并两次拒绝返回地球,坚持留在蛮荒星球成为守护卵生人类的肉身上帝。在王晋康尚未出版的系列第二部小说《天父地母》中,禇成为小说第一主人公,将继续他充满矛盾的一生,既是新人类的始祖、开启科学时代的一代伟人;又因其思想境界和人性本元上的特质,成为灭绝地球人类的罪魁——而这却发生在禇“一心向善”的殉道者般的努力中,因而具有深重的悲剧性。

  在一次笔会上,王晋康总结:今天的年轻科幻作者是站在未来看未来,像刘慈欣、何夕这样的中年作者是站在现在看未来,而他本人是站在过去看未来。惟其如此,他的作品极具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小说人物姬人锐和禇贵福,绝对是中国的“本土造”,在国外科幻小说中很难觅到雷似形象;惟其如此,王晋康作品深刻体现着中国的文化精髓,如儒家理念与老庄思想,阴阳二元论,万物平衡理念,等等,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理念竟与西方思想,尤其是进化论、宇宙论等观念自如地融为一体。透过曲折的故事情节,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与充满矛盾的感情,诸如:对善的执着与对冷酷的生存天条的尊重;深信不疑的宿命论与对人类奋斗的讴歌;桥接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之上的达观主义;这种互斥组合,正是大自然与人类历史的真实存在,这也使王晋康作品多了一份厚重。

  2014年5月,王晋康的长篇科幻《古蜀》荣膺首届“大白鲸世界杯”原创幻想儿童文学特等奖,在颁奖庆典上,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为其撰写的获奖词是:“《古蜀》以超凡的想象,精湛的文字,将一段朦胧的神话灰线,真实地艺术地构建还原为古蜀国的历史传奇与世间百态,塑造了……天界与凡间的艺术形象。以实写虚,幻极而真,大气磅礴,深具艺术魅力与思想力度。作品将幻想文学深植于中国文化的民族之根,是新世纪幻想文学创作的艺术突破与重要收获。”这段基于《古蜀》的精彩评判,体现出了王晋康科幻作品的基本特色,如果忽略具体人事,可视为对王晋康整体创作艺术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作者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兰州城市学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