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作品评论 >> 正文

科幻高手这样“修”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6日14:25 来源:王卫英

  2014年的王晋康比较火,首先,长篇科幻童话《古蜀》荣获首届大白鲸世界杯幻想儿童文学特等奖,《逃出母宇宙》暂获第25届中国科幻银河奖长篇杰作奖,在第5届世界华人科幻协会星云奖颁奖典礼上又获终生成就奖;其次,在中国科普作协成立35周年之际,举办王晋康科幻创作20周年学术研讨会,意义非凡,这是在中国人民大学音乐厅圆满举行的一场隆重的跨界学术盛会,国内外科幻界、科普界、文学界的知名学者纷纷到场庆祝,会议盛况不但见诸国内多家媒体,还被美国《纽约时报》予以报道。

  就创作特色来说,在中国科幻作家中,也许王晋康是离科学最近的一位,科学在他作品中不是道具,而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这多半缘于他的少年经历。王晋康少时聪慧,学业出类拔萃,文理皆优。电影《后天》中有个情节,主人公的天才儿子考试不及格,因为老师看不懂他的思路,这事就真实发生在王晋康身上。他在解数学题时常常标新立异,寻找最简方法,任课老师常常在他的作业上写一个“好”再加三个惊叹号。但在一次统考中是另外一位老师改卷,这位老师看不懂他的思路,虽然结果是对的,但却给他判了零分。

  这位文理兼优的学生原想在科学研究中闯出一片天地,可“文革”斩断了他的少年梦。此后阴差阳错,一个偶然的机缘闯入了科幻文坛。从此他把少时的科学梦借助科幻文学得以尽情挥洒。由于天然的“理科”背景优势,他的作品思维清晰,注重科学理性,尤其在哲理思考方面常有过人之处。他的作品虽然时时可见对科学的反思,但这种反思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信仰基础上的,可谓爱之深求之切。

  例如,在长篇《十字》等小说中,王晋康对达尔文医学观做了不遗余力的宣传,反对人类过度依靠医学手段而听任人类宝贵的免疫力日期渐萎缩。书中观点的正确与否有待历史检验,但至少王晋康对医学的反思是值得思考的。在新作品《逃出母宇宙》中,他提出了一个“任何一个泼皮胆大的科幻作家也不敢想象”的一个科幻构思:亿倍光速飞船。其实,这个构思完全符合科学理性,前提是承认他的一个假定:真空可以洇灭。因为他设想的不是物体对空间的运动,而是空间对空间的运动,后者是不受相对论限制的,正如今天最遥远的类星体的红移速度能够达到和超过光速,那也是由于空间的运动(膨胀)。

  有位香港作家评论王晋康的作品是“哲理上的超硬”,其实王晋康还是最具人文情怀的科幻作家之一。二者一点也不矛盾,正因为对科学的信仰和热衷,使他常常能跳出人类的圈子,摆脱时间的局限,在更高层面上俯瞰历史。诸如《替天行道》中,作者干脆让上帝直接出场,但这位上帝却并非圣经中的那位,而是一位皱纹深镌的中国老农,他固执地拒绝一些社会精英对“自杀种子”的解释,而死抱着一个观点:万物都是春种秋收,谁让它们断子绝孙就是缺德。对“上帝”的这种设定让小说的反思更具深度。

  《逃出母宇宙》是《活着》系列三部曲的第一部,单从书名可看出,作者着力表现的是人类在生存之路上的奋斗,只不过是把它放在更广阔的宇宙背景下,放在一场顶级的天文灾变的绝境中——当全宇宙都陷于暴烈的收缩时,人类并没有绝望,而是像沸水中的青蛙,跳出了最高的高度,最终从绝望中找到了出路。系列第二部《天父地母》将于近期出版,书中讲述了那些被命运抛在天涯海角的人类后裔,如何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故事精彩纷呈,备受期待。

  从文理兼优的学生到“文”“理”兼优的科幻作家,王晋康的作品始终彰显着一种兼优品格:既有哲理上和科学技术超硬的构思,也有厚重的人文关怀。目前他的作品正逐步走出科幻圈而被广泛的人们所接受,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晋康优秀的作品会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

  ——原刊于《人才》第4期

  (作者系科学普及出版社副研究员,从事科幻文学研究与出版工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