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学院 >> 作品 >> 正文

重温笔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6日14:06 来源:嘉 男

  每迎来一个新的1月份,总不能免俗,那就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喟,去年今年,又多出一种回忆:1月8日,“鲁十八”毕业的日子。寒风中离开鲁院,离开北京,就从云端掉回到浊重的现实,总想起那些道别、那些眼泪,那些结伴游历,那些欢乐的瞬间,就是没有想起那个黑色的笔记本。穷忙中,不觉两年倏忽已过,身边文友们要我结合鲁院的学习准备一次讲课,才有了这一次的重温。我是个老实学生,基本没缺过课,笔记满满的一本,一页页翻看,讲课老师的音容历历在前。

  鲁院神圣的课堂,一些大文化课给人印象深刻:戴锦华教授通过电影大片,讲世界变局与文化书写,信息量够大,高度够高,连课间休息时,她坐在楼前台阶上吸烟的动作,也挥斥着才情与个性;苏牧教授讲电影、生命与哲学,有人听得不满足,说他把我们当作电影学院的学生了,我倒是跟他学会了如何欣赏一部电影;科学家欧阳自远老先生,80岁了,声音洪亮,一上午都站着讲课,月球上的事,人类奔月的事,让他讲得生动而有条理;王春光教授关于农村流动人口的研究分析与社会融合处境,让我想到当下底层文学的盛行与问题,提醒我如何关注社会……可能平日里对文学之外的东西关注不多,不系统、不深入,才有如此良好的回忆。不想穷究了,反正这是在鲁院的所得。

  鲁院的课堂安排,还有一个内容是国情实政,开学第一课,就是中央党校的周熙明教授来讲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意识形态创新。我是带了一本书进教室的,结果一个字也没机会看,头一次听到有人能把干巴巴的大道理讲得有滋有味。而且他直言不讳自己的观点,用6个词概括了自己的想法。有意思的是,学期过半,十八大召开,鲁院再次请来周教授讲十八大报告,对比笔记,两次讲课,一样精彩,内容却不重复。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核心价值观,12个词,周教授第一次课上提出的6个词占了一半。两年后的今天,走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在陌生的城市里行走,在火车站候车室,甚至出租车内、手机公共短信中,到处都看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每每看到我都会想起周教授的课,想起他对自己讲课的幽默调侃。

  说这些,真有本末倒置之嫌,文学院当然是文学的课程更多,精彩的讲课也很多,我记怀的,偏偏是何建明朴朴素素的一句话:“你们来鲁院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一个普通作家,成为一个大作家。”他说作家要具备政治素质和穿透性的思想,能把握中国社会丰富复杂的现状,作家还应是一个社会学家,对当今社会的研究,要有深度、有广度,作家还要有普通人的情怀。这些大而笼统的话,于我这种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的人是极有用的提示。回头看鲁院的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作家的视野和综合素质而费了苦心的。

  然而,这便是成功之路吗?鲁院的课,短则两个月,长不过四个月,终究只是领路的作用,修为还在于作家自己,否则,为何有人走出鲁院,笔力强健,进步神速,而有人却如邯郸学步,再也写不出一个字?作家也有自己的定数。再者,熟知社会主义价值观,知道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等等,就能解决作家的问题吗?

  老牛反刍,思来心底。若有可能,一个普通作家当然应以“大”作为终极目标,但何为真正的大,又是可思量的事了。大,不只是作家综合素质格局上的高度、广度和丰富,更应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无边的胸襟。这是我读韩愈与苏东坡的作品后常常思考的问题。这两个人都是大家,单论散文,韩愈还要胜一筹,他的文章有人说有十几种开头,往往一笔宕开,七绕八绕又巧妙收回,我佩服至极,但也遗憾他心量的狭小。我更喜欢的是苏东坡,佩服他艺术探求的宽广,更钦敬他精神向度上的放达与自在,那才是真正的大。

  某个失眠之夜,我照例靠读书催眠,读的是某选刊上的一个短篇,结果倒更难以入睡,因为小说写的是人性恶,却以恶写恶,令人反胃。想起小说的作者,刚好熟知,一个内心狭隘龌龊之人。从此谨记,一个作家的精神境界决定了他作品的高度。写作,当技巧不是问题时,应追求内在精神的无限宽广。

  合起鲁院笔记,珍藏众位专家教授的金玉良言,忽觉自己所悟也并无新意,无非看到一个高远目标的路径并产生了走一走的奢望而已。说奢望,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他年再读鲁院笔记,纸黄人老,那高远的目标还在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