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学院 >> 思想交锋 >> 正文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通俗地讲,新经济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
“中国新经济文学”,顾名思义,自然是来源于当代中国的新经济生活的文学。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尝试去定义它:“以改革开放时代的新经济生活为背景为素材,塑造典型的中国当代新经济生活环境、新经济人物及情感的文学作品。”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中国新经济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有不少的作家在有意无意间已经参与其中,并且也已经创作出不少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各种体裁。但是,“中国新经济文学”却并未形成自觉的创作取向,也并未得到评论界及其他方面应有的关注、研究,以及发展上的支持。
“中国新经济文学”的产生,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息息相关的。上世纪80年代深圳、蛇口特区的建立,成为中国最早的外向型经济的窗口,以这些特区经济生活为背景为素材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新经济文学”的滥觞。 秦牧的散文《破冰船在破冰前进》、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张学梦的诗歌《现代化和我们自己》、电视剧《外来妹》等一批作品,可谓这方面的代表。
上世纪90年代浦东新区建立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产业技术不断升级,整个中国的IT产业、金融产业等高端产业开始高速发展,制造业也开始向高科技方向大步迈进,“海归”、“呼机”、“大哥大”、“白领”、“软件”、“网络”、“金融风暴”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整个中国日新月异,连普通百姓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以开放前沿经济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在主流文学大潮中,展现着浪花的风采。陈雅妮的纪实文学《当代归国留学生》、黎焕颐的诗歌《题南浦大桥》、以浦东新区为背景的电视剧《浦江叙事》、以蛇口特区为背景的电视剧《激情年代》等一大批作品,可算作这方面的代表。
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业绩,在生态环境、国际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压力下,中国经济、尤其是沿海具有引领作用的经济地带,开始向“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环境保护理念的转变等等,使21世纪的中国沿海的开放经济开始以“新经济”的面目重新示人。与之相伴而生的“中国新经济文学”,开始显出真正的面容。它虽然稚嫩,却显示出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为,这时的中国,这时的世界,已全面步入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铁凝的小说《飞行酿酒师》、王十月的散文《寻亲记》、邰筐的诗歌《在国贸大厦顶上眺望落日》、汗漫诗歌《外滩》都可称为这方面的代表。
“中国新经济文学”展现的典型环境,往往在中国沿海的开放地带,或者是经济发达的都市,高度物质化、国际化、高消费、快节奏是明显特征。其生活素材涉及到的往往是那些思想比较前沿、科技比较高端的领域。
“中国新经济文学”塑造的精英人物,往往是在中国改革开放领域、在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中处在较高生活层面的人,他们往往是高智商、高学历、高职位,在意识上有着较高的前瞻性,在行动上有着明显的主动性。塑造的普通人物,往往是外向型经济区域里的基层打工者。他们在当代前沿人群中,都具有明显的代表性。
“中国新经济文学”描写的事件,基本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事件,其他的只不过是作为背景说明或为主要事件铺垫,新人新事是其明显特征,比如招商引资,融资征地,比如知识产权保护等等,也是纷繁复杂。
“中国新经济文学”描写的矛盾冲突,与新人新事相伴随,也已脱离传统范围,显出明显特色,比如新的劳资纠纷,很可能发生在外企老板与中国员工之间。
“中国新经济文学”描写的情感类型,往往是伴随经济发展、社会心理变化而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流露,作家们也进入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阶段,他们不惜笔墨,将不同类型的生活情感在作品中浓墨重彩,描摹得淋漓尽致。在反映新经济生活的作品中,这点尤为明显。
“中国新经济文学”典型的细节描写,往往最具有自身的特征,也往往是“中国新经济文学”能明显区别其他题材之处。新环境、新人物、新事件、新情感,再加上成功独到的细节描写,“中国新经济文学”即可轮廓清晰地矗立起来。
目前为止,“中国新经济文学”还处在不自觉的发展阶段,或者叫流派初成期,还没有形成一个作品轮廓清晰、作者成熟壮大的流派。不少优秀的新经济文学作品,散落在大大小小的报刊杂志里,没有一个系统的、有目的的挖掘、整理、研究和提升。也有不少作品,有对新经济生活描写的优秀章节,但整部作品则不太像纯粹的新经济文学。有些作品虽题材纯粹,却又过于灰色,没有新经济带给我们的应有的阳光。从作者队伍来说,即使有些作家在这个领域笔耕已久,也缺乏“中国新经济文学”这个概念的统领。作家们主动、有意识的创作,大量的、高水平的新经济文学作品的涌现,还远未到来。这一时期,评论界进一步对“中国新经济文学”的关注、研究、引导,各层面、各机构的重视、扶植,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