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陈果的韧性与任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14日10:24 来源:北京日报 任凡

  香港电影圈除了那几个专拍打打杀杀的大佬,还有三位标志性的人物:许鞍华、彭浩翔和陈果。许鞍华善于观察香港人表面喧哗忙碌背后的情感隐私,彭浩翔专注于对都市生活的另类解构,而陈果才最像一个地道的本地人。他对香港金融骄子的国际地位置若罔闻,对维多利亚湾和山顶的夜景更是不屑一顾,他所做的只是丝毫不加克制地用镜头记录或者展示自己内心里那个真实到有些破旧的故乡。三位导演在今年都有新作品推出,巧合的是,三人均不约而同地超越自己以往的作品风格,做出了新的尝试。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陈果——虽然听起来有些让人难以相信,但他确实已经十年没有拍过长片了。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仅仅片名就一副十分挑衅的姿态。上一部我能想起来的在片名中加标点符号的还得算是费里尼的《我记得,想当年》,陈果此次更加不管不顾,竟然还加上了英文单词,让人不禁怀疑:难道年届六十的他为了赚眼球的商业目的当起了标题党?答案当然是不会。陈果是爱惜羽毛的人,他的电影里那股韧劲儿藏都藏不住,又怎么会妥协。虽然借鉴惊悚题材,但其实本片的主旨相当严肃,它甚至有可能成为2014年最被忽视的一部电影。

  本片虽然改编自网络小说,但陈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借一个悬疑故事说出憋了十年的话。影片讲述十七个人因缘际会地在午夜时分坐上从旺角开往大埔的小巴,然而穿过狮子山隧道以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他们无法联系到任何亲人朋友,仿佛除了他们之外的所有人都消失了。那么真正消失的到底是整个世界还是他们自己?这部拍摄于2012年的电影像谶语一样让人想起了年初那架马航,然而这其实仅仅是一个开始。

  陈果从1997年的《香港制造》开始崭露头角,自此之后一直执着地关注香港从社会生活到人情冷暖的点滴变迁,到2002年就交出了《榴莲飘飘》这样融入温情与反思的佳作。此后的十年间,面对家乡香港的变化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陈果选择了沉默,但并没有停止思考。他好像《细路祥》里那个孩子,带着几分拒绝长大的任性,一笔一划地记录着自己的焦虑,书写着对故乡的不舍。但其实走远的究竟是故乡还是自己?恐怕很难讲清楚。这一次,陈果让一辆寓意深远的红色小巴带着十七个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穿越到一个未知世界。在那里,他们本想携起手来抵御未知的危险,却不小心激发出人性的恶。在对小流氓动私刑那场戏里,每个人都举起手中的刀子,变得面目狰狞,通过一个貌似正义的借口,宣泄自己心中的恐惧。然而,颓败的情绪还是像片中的病毒一样在他们当中蔓延,没有人是安全的。陈果将这一切都归罪于令人不安的环境,这看起来有些任性,但并不失为一次直言。

  陈果虽然固执但不冰冷,本片也不像《狗镇》或《狩猎》一样一冷到底、不留死角地展示恶意。陈果在片尾让幸存者重新乘上小巴,离开大埔去寻找真相,而他们也最终同意带上原本计划被扔下的犯过错误的小青年。只有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才可能逃出困局,但所有人却不得不集体告别曾经熟悉的大埔,并且在离开之前缅怀自己或幸福或不堪的过往,经历被动思考的阵痛。就像突降的红色雨水拼命浇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但换个角度看,这又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开始。本片就像是一次对全体香港人关于责任感的大声呼喊——唤醒人民的纯真与坚强,一直是任性的陈果加给自己的责任。

  小巴最终能否逃出危险境地?那个戴面具的日本人究竟是谁?每个人在逐渐遗失的爱与亲情面前还能不能找回自我?本片卖了好几个关子,并且为观者留下了诸多疑问。陈果半开玩笑半撒娇地说,如果本片票房好就拍下部,但我想倔强的陈果一定会把这个寓言讲完,他的镜头就像一把刀子,不穿过琐碎直抵内心是不会罢休的。

  面对每个人心底里面貌不清的未来,让我们继续关注香港的故事、关注陈果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