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别让“虎妈”式教育扭曲孩子的兴趣——由电视剧《虎妈猫爸》说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13日15:23 来源:中国艺术报 左岸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虎妈”对于孩子学习上的种种严厉苛求,再次把公众的目光聚焦到孩子的学前教育上来。尤其是剧中应接不暇的各种小孩兴趣班着实“吓坏了”不少观众,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辩和讨论。

  针对孩子是不是该进入各种兴趣班的争论,这些年一直时有耳闻。与之呼应的,则是各种兴趣班不但没有因争论而降温,反而还有不断升温的趋势。 《虎妈猫爸》剧组此前曾发布一则关于“兴趣班”的花絮采访,其中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只有4 . 3 %的家长不会给孩子报兴趣班” ,时下国内各类兴趣班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燕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10位家长中有五六位都会在孩子三四岁时逼他们学习钢琴,但结果是一半孩子会因为抗拒或无法坚持而以失败告终。

  李教授的话中,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两个词:抗拒、无法坚持。言外之意,孩子们走进培训班坐上琴凳并非自愿,老师和家长在学琴过程中施加给孩子的压力已超出其承受范围。对于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做法,这恰恰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经济条件改善,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孩子的学前教育越发引起重视。所以,家长尽一切可能为孩子提供更多学习资源,让孩子掌握更多技能,以便将来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了越来越多家长想当然的看法。于是乎,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也不管孩子能不能吃得消,什么舞蹈、书画、钢琴、英语、计算机之类的兴趣班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孩子们学校生活之外的主要去处。在“上了兴趣班总比不上强”这种片面观念的左右下,家长们的确实现了自家孩子不能落人之后的心理诉求,可是孩子们果真能够在这些不感兴趣的兴趣班中提升综合素质吗?恐怕很难!

  还是拿国内钢琴培训来说,虽然目前我国的琴童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而且称得上优秀的不计其数,可是为何真正能够成为世界顶尖钢琴家的却凤毛麟角?为何很多琴童的演奏技巧很高但缺乏音乐感染力?曾几何时,我们经常听到的是琴房和培训班上传来琴声、训斥声、哭闹声合成的“变奏曲”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各种钢琴比赛和考级活动中很多琴童考过10级后却还不懂乐理的景象。毫不客气地说,这都缘于当下我国钢琴学习的盲目性。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曾指出,钢琴只是一种乐器,仅仅是个媒介。通过学习钢琴来学习音乐、了解音乐、领悟音乐,让音乐作用于我们的人生,作用于我们的生命,这才是根本的目的。反观现实,国内许多孩子学琴几乎都是由大人决定的,而且学琴的动机也是五花八门:有赶时髦的,有为了升学加分的,也有望子成“大师”的,更有一些家长为了攀比或纯粹为了让孩子考级,到时候能够上好学校而强迫孩子学的。

  郎朗、李云迪、陈萨等等的确是国内乃至世界钢琴领域的翘楚,他们的勤奋和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也让无数琴童的父母心向往之,以至于当年郎朗将其父亲的“教子之方”公布出来后,竟得到很多家长的认同和模仿,甚至有一位父亲给了女儿400多个嘴巴,终于使女儿达到能够上台领奖的水平。笔者不禁在想,当我们的艺术人才培养被异化到如此地步的时候,恐怕所谓的艺术早已沦为成名致富道路上的一个工具罢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不是靠报更多的兴趣班,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自由发展。对于孩子个体的成长之路而言,重要的不是起跑是否领先,而是能否根据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在适宜的时候受到了适宜的教育。否则培养出来的即便都是“演奏家” 、“临摹家” 、“计算家” 、“讲演家” ,那又何来根植于内心的“素质”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