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由王小帅执导的电影《闯入者》以新近丧偶的退休老太老邓的生活中突然出现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意外”为线索,讲述了主人公老邓及其孩子们的当下生活,并进而引出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和忏悔。影片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涉及社会与人生的诸多问题,引发观众多重反思。
首先,是对当下现实的反思。影片的前半段是以大都市为背景的,折射出当下大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老邓独自一人生活在密闭的单元房里,退休生活单 调而乏味,内心盼望家人的团聚,但又担心打搅孩子们的生活。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给孙子做爱吃的狮子头成为老邓的“寄托”,然而这点儿“寄托”也被大儿媳 给剥夺了。苦闷、孤寂的老邓时常独自一人与已经去世的老伴儿“聊天”,发泄心中的不满,获得内心的安慰,仿佛老伴儿就坐在自己的对面,静静地望着自己,倾 听自己的诉说。影片通过细节,抓住老人的内心和行为特征,将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映现在银幕之上,将当下这一困扰着家庭与政府的社会问题摆在了观 众的面前。同时,影片通过养老院排队预约、“一床”难求等情节的描写,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家庭压力、社会压力进行了真实展现。
为节省电费,老邓不厌其烦爬高上低插拔电源插头;用按摩脚盆蓄水后,老邓谨慎地用手指测试其是否漏电;以及不时打开两个儿子寓所的房门,放上锅 灶就开始做饭伺候,烦人的母亲,对于忙碌的儿子,是已然成习惯的闯入者……老年人与子女的代沟、生活的节俭、性格的固执,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中被活灵 活现地展现了出来,而他们内心中的痛苦、焦虑、不安,甚至罪恶与忏悔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呢?往事如烟,在当下巨变的中国,除了被当作“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外,他们成了一批完全被忽略的人。但不能忘记,他们也曾有过辉煌的青春,也曾度过艰难的生活,也曾经历过痛苦的抉择。影片下半段,老邓带着忏悔与不安的 心,决定回到曾经工作、生活和“战斗”过的贵州“三线”寻求原谅。随着当初火热生活的褪去,留下的厂房、生活区昏暗、凋敝,一派破败的景象,与大都市的喧 闹繁华形成强烈对比,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边远地区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精神状态通过影像展现在银幕上,而曾经火热的历史和时代也如同周围的景象 般黯淡、破败了。这其中蕴涵着一代人的青春和生命。影片在对贵州“三线”工地老楼镜头的缓慢推进中,将原苏联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老邓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着, 眼泪一滴一滴地滑落……看着那些红色的砖墙,残破的厂区,联想到那段改变太多家庭命运的历史,怀旧中更多了一些反思。
其次,是对历史的反思。这里包含对国家历史的反思和对个人历史的反思两个不同层面的意蕴。而无论哪一个层面,凡是涉及历史的,都应该秉持着历史 唯物主义的原则,即以历史的眼光,实事求是地、充分地考虑当时的历史、社会因素,而不能仅用今天的眼光、今天的观点去苛责历史。《闯入者》对于在大的“政 治运动”中普通人的行为及反思是深刻且具有典型意义的。老邓通过揭发和自己曾经一起伤害别人的同僚老赵,争取到了惟一的回京机会,但却从此戴上了近40年 的心灵枷锁。当她带着忏悔的内心回到贵州祈求老赵妻子的原谅时,却被老赵的妻子一巴掌打了出去。老邓内心的忏悔和不安仅是缘于对老赵的“揭发”,而对于其 他她所伤害的人却没有任何悔意。作为造反派的头头,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老邓伤害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但从影片中却看不出她有任何悔意。老邓、老赵们,从历史 中走来,也许曾经是受害者,也许曾经是施害者,也许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历史就是这样。
再者,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反思。《闯入者》平缓紧凑却蕴涵着力量,获得良好的口碑。然而,这部有着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的影片,首日 票房却只有可怜的50万,三天票房不足300万,其影院排片率更是不足1.5%。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票房与影片质量、与观众口碑倒挂的现象已经司空见 惯了,无论业界还是观众,对此现象都理应引起足够的反思。虽然市场可以作为检验影片优劣的手段,但却不是惟一的和绝对的。为了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健康有序 的发展,有必要从创作、监管、宣传、发行、放映等环节保障观众能够多看到优秀影片,杜绝劣质影片,使口碑与票房倒挂的现象不再出现。兼顾电影艺术的艺术价 值、思想文化价值、市场商业价值以及大众文化消遣娱乐价值的平衡,是电影艺术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电影不仅关乎娱乐,它也关乎人生、关乎社会。电影有无数的价值和意义的解释,而对它所生存的环境、当下的关怀,当仁不让是其现实价值的一种高大 的力量。仇恨、忏悔、救赎和原谅不仅存在于老邓和老赵之间,也不仅存在于历史,它更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当下。因而,对仇恨、罪 恶、忏悔、自责、救赎、宽宥与原谅的思考、对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反思也便超出了当下的现实意义而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也便具有了形而上的意味。从这个 意义上看,影片《闯入者》的深刻与价值也便不言而喻了。反思,只为这个世界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