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叶延滨:乡愁有形有魂也有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12日15:25 来源:天津日报 叶延滨

  晋江是个侨乡,也是台港澳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乡情浓处有青山,石桥老屋古榕树,想起就一股乡愁涌上心头。近些年,晋江大发展,处处起高楼,问晋江的朋友:何处觅乡愁?答道:晋江有个好去处五店市传统街区,准能让人寻觅到心中的那缕乡愁。

  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老城区青阳,背靠青梅山。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现五店市街区就是晋江城的发源地,完整地保留着明清和民国期间的传统闽南建筑群。在晋江朋友的引领下,我们在五店市细细地转了一圈,体会到浓浓的乡愁。何谓“浓浓乡愁”,我说来到这里,乡愁有形,乡愁有魂,乡愁有味,乡愁有根。乡愁在五店市,眼能看到,耳能听到,心更能悟到……

  乡愁有形。五店市街区独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建筑“皇宫起”民居群,大厝、家庙、布政衙以及明清民国中西合璧的番仔楼,像一座座互相依偎的乡愁雕像。说是乡愁塑像,有点夸张,但也有点道理。乡愁是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 。但看到这些“皇宫起”的大厝老宅,人们心里泛起的许多回忆,眼里涌出的那滴泪水,就是乡愁啊。闽南“皇宫起”大宅沿袭中原汉族古民居建筑的风格特征:四合院左右均齐配置,屋顶斜面皆成凹曲线,两端为燕尾脊,木、砖、石等建筑装修装饰花样繁多。这种“皇宫起”大厝民居建筑特征,与古代由中原南迁的族姓大多是官宦人家有直接关系。“皇宫起”大厝建筑布局特点是轴线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均齐配置。这种建筑布局特点至少从秦朝起就一直沿袭下来。“皇宫起”大厝为封闭式建筑。大厝前一般铺设宽敞的石埕。大厝的墀头大门门位凹入,有的两侧有小边门。入门处有下厅,左右建两间下房。下厅止步衔接天井,天井两侧有走廊并建有厢房。走过天井踏上石阶及廊沿石即到主屋正厝,中为厅堂,厅堂左右各有大房,其后有小后厅及两侧的后房,这部分是主人的起居住房。厅堂和大房前走廊铺设巨大的廊沿石,两侧辟有两个小边门,可通厝外或护厝。规模完整的“皇宫起”大厝出后厅复有天井,两侧有走廊和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平屋做厨房、杂间。主屋正厝两边建有护厝。大厝屋顶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屋面顶铺红瓦,间以瓦简压,檐口挂滴水、瓦当。下房、厢房、护厝的屋顶较低,为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这种屋顶斜面成凹曲线,屋脊两端高高翘起,红砖红瓦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这类古建筑叫“皇宫起”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唐昭宗光化年间,惠安县黄田工部侍郎黄纳裕的侄女黄小厥,有幸被闽王王审知选入宫中,后来又被立为王妃。黄小厥小时候头上曾长过癞疮,所以后人戏称她为臭头皇后。一天下大雨,闽王在端明殿批阅奏折后回到后宫,看见黄妃坐在窗前流泪,便问还有什么不称心。黄王妃回答说想家,亲人们身居茅屋,又地处滨海,遇到大雨加上大风,经常是茅飞屋塌苦不堪言。如今这样大的雨,一家人不知遭受多少罪呢!闽王怜惜她牵挂亲人之情,说道,爱妃不用烦恼,寡人赐你府上建皇宫式的房屋。后来这个“府上”,层层下传,从“黄府”扩大为“泉州府”,于是成了闽南最具特色的大厝民居。虽是传说,但也说明了闽南大厝的历史由来与传承。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摸得着的历史,当我们走进这些古老民宅的时候,那音乐就会在心中回旋,旋律就是乡愁。               

  乡愁有魂。在五店市的大厝老宅里,可以看到传统戏曲的表演。这些在古建筑群中的艺术,虽然有的被称为“艺术的活化石”,或者受到“熊猫式保护”,用官方的说法叫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之,是在平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艺术,在这里神灵活现地展现在你的面前。晋江素有“戏窝子”之称,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戏剧之乡”,是高甲戏最繁荣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独树一帜的柯派高甲戏丑行,具有更广泛、深远的影响。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又称柯贤溪表演艺术,形成于1930年。当年22岁的柯贤溪受聘于晋江“福庆成”班,以丑角挑大梁。1935年,柯贤溪应菲律宾桑林社邀请,赴菲律宾演出,场场爆满,被誉为“闽南第一丑”、“丑大王”,扬名海内外。1952年柯贤溪与名老艺人洪金乞组建晋江民间高甲戏剧团。1960年柯贤溪作为戏曲界代表,赴北京出席全国文学艺术界第三次代表大会,同年参加厦门“高甲戏丑角会演”,被公推为“丑王”。1961年,柯贤溪随福建省高甲戏代表队晋京演出。此后柯派丑行表演艺术更趋成熟,代有传人。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形象栩栩如生,以形写神,追求神似,以丑写美,寓庄于谐,富有浓郁的山野气息;道白抑扬顿挫、吞吐有致、韵味十足,做功细腻、生动诙谐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它生于闽南,成于菲律宾,兴于晋江,是闽南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我们在五店市现场虽然只看了二十分钟的表演,演员用足了功夫,神采飞扬,眉飞色舞,观者恍若隔世,有一种穿越感。唏嘘感叹,莫不是乡愁。

  乡愁有味。这味首先来自舌尖,芋丸、肉粽、春饼还有万应茶诸多小吃,把乡愁弥漫在街道的空气中。闭上眼,闻着味,就能回家了。还有让人回到童年的好去处——看布袋木偶。以晋江布袋木偶戏为代表的南派布袋戏,对表演艺术有严谨的规范要求。每个行当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细,如生角基本动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一个缝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11个动作。表演修书盖章,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脏、盖印油、呼印、下印,最后叠手压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南派布袋戏演员,人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各种行当表演程式的基本功。那天在现场表演的是几位姑娘。问其中一位,演了多久了?姑娘回答说,学徒三年又演了七年。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木偶引出的笑声赞声,全是幕后演员的青春岁月熬成的啊!站在木偶戏台前,看台上刀枪棍棒,刀将入相,相忘江湖,回到童年。童年是什么,是家的温馨,是乡愁的泉眼啊。

  乡愁有根。乡愁有根,这根让我们常常想我从何处来,也常常让我们想将归向何方。这种追问就叫寻根,这种思绪就是乡愁。点燃这种思绪的是一种悠远的声音,穿越千年的南音,在这小小的天井里绕梁回旋。据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据资料称,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它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取了元曲、弋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会一体而逐渐成熟。词曲柔曼,旋律缠绵,我虽听不懂唱词,但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令人有乡人思亲、游子怀乡之感。犹玉兰沁心,听者无不如痴如醉。宋元“海上丝绸之路”期间,南音就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流传到东南亚以及中东之远。今天,中国“一带一路”的愿景,也令这古老的美妙南音有了新的生机。因为这南音代表了乡愁,指引着天下游子寻根的路啊!

  乡愁有形,乡愁有魂,乡愁有味,乡愁有根。如若不信,请君前行到晋江五店市。我相信你会在那里感受到这一切。晋江游子遍天下,晋江最知游子心,心中有乡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