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作家于强谈“二战期间上海犹太难民”主题小说创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12日10:13 来源:新华网| 许晓青、周文其

  爱在上海“诺亚方舟”

  ——作家于强谈“二战期间上海犹太难民”主题小说创作

  新华网上海5月11日电(记者许晓青、周文其)二战期间逃亡上海的犹太难民究竟如何生活?他们中的一些人真的在中国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吗?

  讲述二战期间犹太难民与中国人传奇爱情故事的长篇小说《爱在上海诺亚方舟》近日在上海首发,引起各方关注。小说作者于强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作心路和走访调查的成果。

  《爱在上海诺亚方舟》讲述了1939年乘船从欧洲赴上海避难的三名犹太青年安娜、施若特、费德各自找到中国真爱的故事。

  于强说,在创作之初,他就得到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上海市档案馆存档的民政部门数据显示,中国人和犹太人结婚登记的有300多对,其中不少是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上海避难时与中国人结为连理。

  研究表明,当时从欧洲各地赴上海避难的犹太人至少有约2万人,因此上海得名“东方的诺亚方舟”。

  “起初很多朋友劝我慎重下笔,因为这个题材的创作太难了。不过,我心里一直念着这件事,直到2013年,我查阅了上百万字的书籍和资料,几乎走遍了上海虹口区当年犹太难民聚居的弄堂,我觉得我开始有底气启动这样的创作了。”于强说。

  于强回忆,最初希望创作这部小说的念头源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刚刚从安徽马鞍山调到上海工作时。

  “我的岳父家就住在虹口提篮桥一带,我刚到上海时也选择住在那附近。我家楼下是一片密密麻麻的红瓦青砖石库门里弄,恰是二战期间犹太难民的聚居地,而且就在1943年侵华日军所设 隔离区 的范围内。”他说。

  “我常常走在唐山路、保定路、舟山路一带,看到一群群前来参观游览的犹太人后裔,他们的脸上流露出感恩的神情,我也不由得发出感慨,于是萌生出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要把战火中的大义和大爱写下来。”于强说。

  在于强走访犹太人曾经生活过的“外国弄堂”时,他沿着这些异乡人的生活路线,找到了他们当年暂住过的战时收容站旧址,犹太孩子读过书的学校旧址等。

  “我和一些犹太后裔交朋友,从他们那里听到了很多令人惊愕的故事。”于强回忆说,比如难民后裔、上海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沙拉就为他提供了很多故事细节。

  “沙拉告诉我,她的父亲在一次经过外白渡桥侵华日军岗哨时,因为没有按规定敬礼,就被日本兵劈头盖脸打了一记耳光。又比如当时负责给难民发放出入公共租界通行证的日本人合屋经常喜怒无常,刁难、打骂中国人和犹太人,这一类的故事在不止一部犹太难民回忆录中出现,让人不寒而栗。”于强说。

  在创作《爱在上海诺亚方舟》前,于强的多部作品都聚焦中日民间友好往来。这一回他笔下的“日本人合川”恰恰取自“合屋”这个历史原型。于强说,侵华日军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了战乱、烧杀,他们同时也给当时正在避难的犹太难民造成了心理创伤和阴影,这一点是绝对不能抹杀和歪曲的。

  在于强笔下,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状态被描写得栩栩如生。他们和中国邻居同吃同住、自己生煤球炉、去“老虎灶”(热水供应站)打开水,他们与邻居们相互信赖、有的还在战火中萌生了爱情。

  “小说女主角安娜的小提琴演奏技艺十分精湛,这个细节也脱胎于当时犹太难民的真实状况。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坚强乐观,相当一部分人擅长小提琴、钢琴等器乐演奏,即使在战争最残酷的那些日子里,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追求。”于强说。

  令于强感到欣慰的是,如今这部历时近两年创作的小说还将推出“连环画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邀请画家尤山绘制100多幅故事画面,并配上中英文解说词。与小说《爱在上海诺亚方舟》同名的连环画,有望于今年9月与读者见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