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正文

构建“影像地图”,不妨从翻拍经典入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11日15:17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牛颂

  ■ 我们所讲的中国故事,是能够首先融通中国本土、进而融通中外的故事。在追梦的故事中,感动所有中国人,在人类故事的讲述中,传播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让影像绘制的“地图”,产生出真实中国的“大地”。

  20世纪的文化发展证实,知识话语的优先权从“词语”转移到“影像”上来,其认识论基础就是,知识主要依靠“观看”世界来获得。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说,过去,人们是根据大地绘制地图,大地验证地图使用的价值;今天,是“地图产生大地”,人们用影像讲述故事,参与构建人类真实的生活。

  这是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一个“视觉文化时代”,真实在速变和碎片中归宿于虚拟,人们在虚拟中感知真实。电影正是作为现代生活中不断增生的虚拟影像,组织美学、统率观众,深刻地参与构建“仿象”,产生人们“集体感知对象”的真实生活。

  回顾20世纪新中国初建的年代,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使人百看不厌。美丽的风光,多姿多彩的人物,翻身解放的新生活,成为新中国大家庭的“集体感知对象”。电影《刘三姐》、《五朵金花》和《阿诗玛》等,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对中国少数民族整体文化形象的重构。那些动人的故事,并非仅仅是一种虚构的描述,更提供了一种对新生国家、不同民族的认知方式与意义诠释。我们这一代人,正是在青少年时期反复观看这些经典影片的过程中,构建出祖国、边疆、多民族新生活的形象,从而形成心目中有温度、可感知的真实的新中国。 

  近些年,电影业伴随网络的扩张而迅速发展。如何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中国电影面临的重大使命。实际所遭遇的,正是如何通过电影讲述的中国故事,潜移默化地参与构建中国人真实的生活,使人们能够通过“影像地图”认识自己梦想中的大地。

  讲好一部电影的故事,说起来不那么复杂。

  比如,要有一个故事内核,也就是开始、中间、结尾、误会、巧合、冲突,使之构成戏剧性。这部分因素的强弱,对影片外在类型会起较大作用。如果做得不够,影片就难以构成一个鲜明的类型,影响院线发行。这是我们研究目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时常会提到的弱点。

  再有,电影要贴近生活、要讲情感,善于运用所有艺术手段,触碰到观众心灵的最柔软处。这是创作主体和客体双方的互动。好的故事,要有形而上的东西,特别是导演要以影片为载体,在它之上构建主观的哲学命题,酿化出诗意。这需要思想与情怀、电影语言创新以及叙事层面的美学构建。

  还有,电影故事不管发生在哪个时代,都需要关照当代性,等等。

  但我们所讲的中国故事,是能够首先融通中国本土、进而融通中外的故事。在追梦的故事中,感动所有中国人,在人类故事的讲述中,传播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而不只是打打闹闹的表层龙套。让影像绘制的“地图”,产生出真实中国的“大地”,产生穿越隔膜、化除误解的力量,展示中国大地上的春夏秋冬,以及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如此说来,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很不简单也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才是中国电影的真正使命。 

  从实践上看,破解当前的困境,从翻拍经典入手是个好主意。欧洲电影人就特别喜欢重拍经典。比如,《哈姆雷特》翻拍过59次,《麦克白》25次,《奥赛罗》20次,《罗密欧与朱丽叶》21次。面世于1862年的《悲惨世界》,成功翻拍过N次,2012年拍摄的新版同名电影,仍在世界范围大获成功。

  我们有很多经典影片,是可以用全明星阵容翻拍的。用经典对抗时间,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战略部署。比如,该工程“向经典致敬”版块,计划拍摄《新冰山上的来客》、《梦幻刘三姐》、《永远的阿诗玛》、《时尚五朵金花》,以及黎族版的《红色娘子军》。但愿这些计划能逐步实现。这是在考验另一类判断:中国本不缺乏好故事,而是缺乏把这些好故事重新加工的能力。

  在历史长河中绘制奇幻史诗,是中国电影的康庄大道。彝族神话电影新作《支格阿鲁》,在北京民族电影展上让人眼前一亮。正在筹备的3D歌舞大片《文成公主》也令人期待。

  当然,硬碰硬的还是主流现实题材。向着类型化电影进一步努力,关键是塑造出多姿多彩的主人公,他们属于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从人们所熟悉的警察、记者、医生,到人们不熟悉的活佛、歌师、驯马人;从我们所熟悉的历史、社会、人生到科技尚未进入的情感、心性、灵异的空间……而观众所期待的梦,正是飞翔于这影像地图所产生的辽阔大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