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舞台人物 >> 正文

诗性歌者邓丽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11日09:31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冠宇

  邓丽君以其无可替代的才情深酌浅唱,不仅使她的歌走入街头巷陌,也深深驻扎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一代人的心灵慰藉,也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歌手的音乐 启蒙。可以说,许多歌手的演唱虽然也能红极一时,但终像夜空里一掠而过的流星,转瞬即逝,惟有邓丽君,用她的纯清与自然,用她的气质与完美,用她的诗情与 诗意,跨越世纪。

  有人评价,邓丽君歌声的特色是甜美,这本不错,但这也许是最简单、最外在、最缺乏想象力的评价,因为她演唱的并非是那种听多就腻的所谓“甜歌”,她的曲风更多展现的还有清新、脱俗、俏丽、婉约、哀伤、落寞、凄美、抚慰、同情,以及种种人所不同却人所共通的情感。

  邓丽君演唱的大部分歌曲抒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相比西方的爱情歌曲,虽然用美声唱法来演绎确也优美动听、浸人心脾,但毕竟由于语言的局限及发音的习惯,总不如邓丽君的歌声来得那般直接,那般动听,那般直达心底。

  也有人剖析,邓丽君在国内的走红,得益于契合了大陆民众在长期封闭文化环境中催生出的饥渴心态,惯已被“高、强、硬”的歌声塞满耳鼓的受众突然 发现歌儿居然可以这样娓娓道来,加之邓丽君那源于语言的亲切感,外形气质的亲近感,朋友般抚慰的亲历感,以及绝无矫情,更无做作的零距离演唱,必然如甘露 般滋润久已干渴的心田,同时也的确会对听者起到慰藉与疗伤的作用。问题是,邓丽君同时代的港台歌手众多,为什么别人就无法获得她一样诚挚的拥趸与长久的激 赏呢?

  为了避免“盲人摸象”,值此邓丽君逝世20周年之际,通过梳理她的演唱特色,仔细分析她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歌后”的深层成因。

  诗性禀赋与婉约气质

  受台湾早期以外省人为主的“眷村”文化影响及源于自身的超人禀赋,儿时的邓丽君就突显出过人的语言能力与音乐天才。与许多当地明星不同,她不但 会说闽南语,而且“国语”发音准确正宗,演唱时的“吐字归音”也十分规范完美。这一语言特长不但特别适合演唱“国语”歌曲,也使她诠释民歌小调或带有戏曲 韵味的作品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在同时代港台歌手中是一个不小的优势。

  邓丽君的母亲最早发现了女儿的天赋,便因势利导,经常用留声机教女儿歌唱,后经李成清、常荫椿、梁乐音,尤其是台湾音乐界元老级人物翁清溪(汤 尼)、左宏元(古月)以及上世纪60年代后期最具影响力的台湾新派流行音乐人林煌坤、刘家昌等的指点,终使邓丽君成为独领风骚的“孤寒天才”。

  邓丽君作为台湾“外省的第二代”,杂居的困顿生活从小养成了她朴实的性情与谦和的气质,即便后来成名,做人处世仍谨慎低调,行止有据,与童年时 代就很懂事的印象保持高度一致。平民生活的底色使她很接“地气”,颇有人缘,而其纯真、仁惠的气质则使她颇有台缘,并逐渐形成典雅、婉约的气质。

  尤其是,经她演唱的歌曲,字里行间总能透露出一种浓浓的诗情、诗性与诗意。正是这些既在“诗内”又在“诗外”的超然禀赋与内在气质,使她具有了成为一代歌后的先决条件。

  艺术定位与民族风范

  人们对邓丽君的高度认可既来源于她颇具诗意的演唱与个人魅力,也离不开她的风格定位与艺术包装。

  邓丽君早期发展阶段,选择的歌曲基本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或民歌,如《采红菱》《凤阳花鼓》《小放牛》《天黑黑》等,演唱也基本模仿地方小 调的发音方法,即用全力将尾音拉高,以赢得现场听众的认可与掌声。这种略带童腔的唱法虽然显得活泼俏皮,并使邓丽君获得岛内“娃娃歌后”的称号,但整体说 来,略显单一。后来,左宏元专门为邓丽君创作了《彩云飞》《海韵》《千言万语》,翁清溪为她量身定做了《小城故事》《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原乡人》等脍炙 人口的佳作。这些深切表达了对人生真善美与爱情追求与向往的歌曲,大都采用我国“五声”中的“宫调式”,并适当加入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如竹笛、古筝、二 胡、扬琴、三弦等,旋律清新畅达,和声清透淡雅,民族特色浓郁,被邓丽君用甜美醇厚的音色和极具特色的声线演绎后,显得更加自然生动。

  仔细分析,邓丽君的演唱用气比较收敛,换气痕迹较轻,但整体感觉却收放自如,举重若轻,富于表现力;虽然音域并不很宽,但丰富的实践与极高的悟 性使她特别擅长真假声混合的运用。这种柔和、润泽,犹如“亚光漆”一般的音色,让她的声线具有一种天鹅绒般的高贵与朦胧气息,非常适合诗情画意的营造与复 杂心境的摹写(据说,当年邓丽君也曾仔细揣摩、模仿过我国上世纪30年代著名歌星周旋、白光等人的演唱方法),而这种自然、亲切,又十分贴近口语的发声, 尤其适合民歌小调类歌曲的表现。加之她经常配穿中国式旗袍进行舞台表演,愈使这些歌曲成为最具民族特色、最受听众喜爱的经典通俗歌曲,直至形成邓丽君婉 约、飘逸而又成熟细腻的演唱风格,并赢得台湾“天才女歌手”的封号。

  正应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句话,浓郁的民族特色,充满“中国风”与“中国范儿”的演唱与表演,既成为邓丽君受大陆听众喜爱的深层原因,也成为她走红世界的深厚底蕴。

  兼收并蓄与巧妙融合

  出道之初,邓丽君虽然以娇柔、可人的形象备受台湾听众欢迎,但她从不固步自封,而是悉心精进。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邓丽君将香港作为打开“海外”知名度的根据地,首次在后来风靡港九的电影《歌迷小姐》中出演女主角,在当选香港十 大最受欢迎歌星并获颁“十大歌星金骆驼奖”的同时,其演唱足迹遍布东南亚各国,而由她演绎的《淡淡幽情》——唐诗宋词演唱专辑,被专家与媒体评价为“对传 播中华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作为一位成熟的专业歌手,邓丽君除了重视演唱水平的提升,率先运用“气声唱法”,完成演唱中对“精气神”的把握,也十分重视横向与多方面艺术功 力的拓展,譬如:从小学过芭蕾舞的她注意运用中国戏曲的身韵及古典舞、拉丁舞、现代舞的动作、以增强舞台的表现力,同时,她还学习钢琴与吹奏乐器横簧,直 至达到娴熟伴奏与登台演奏的水准。

  对于邓丽君来说,上世纪70年代中期转战日本的经历,既蹴就了她奋力拼争终铸辉煌的巅峰记忆,也成为她跻升国际明星的重要奠基。在1974年至 1978年这4年多时间里,邓丽君在当时已是全球第二大音乐市场的日本开始学习新的演唱方法,邓丽君的制作团队——日本著名唱片公司宝丽多也尽心筹划—— 在保持中国民族风格的基础上,编曲中加入了电子琴、加弱音器小号、萨可斯、手风琴、电吉他等电声乐队的效果,同时,在演唱中配以港台民族乐队与日本电声乐 队组成的人声伴唱和专职舞蹈演员伴舞,使歌曲表达更具时尚感与国际范儿,更能满足不同层面与现场气氛的需求。终于,邓丽君以一曲《空港》让日本民众领略到 华人歌手充满魅力的全新演唱(其专辑总销售量高达70万张),并多次斩获“金唱片”、“白金唱片奖”。而80年代继《偿还》与《爱人》之后,仅《时光自身 畔流逝》唱片销售更是突破200万张。

  在这段时间里,邓丽君一方面把中国民谣式的演唱亮相于日本及东南亚舞台,一方面将日式及东南亚各国的曲风引入台湾及香港国语歌坛。而在美国生活 期间,她又对美国“乡村音乐”产生了极大兴趣。经悉心观察,即以“拿来主义”的态度进行学习、消化。这期间,她借鉴美国乡村音乐中深情绵绵的演唱方式,也 吸取了美国猫王、迈克·杰克逊等充满张力的演唱风格,并对演唱中配以的现代劲舞专门研习。这一系列兼收并蓄、巧妙融合的变化在1983年回台进行的《十亿 个掌声》演唱会中展露无疑。1980年,邓丽君在奥斯卡颁奖会场——美国洛杉矶音乐中心及纽约林肯音乐中心先后举办演唱会,开始美加地区的巡演并大受欢 迎。聪颖的悟性、丰富的阅历,再加上勤奋的学习,使邓丽君能较好地掌握多种别国语言和中国地方方言:如日语、英语、马来语、法语等外语;粤语、闽南语、山 东话、上海话等地方方言,这为她广泛拥有各语种、各地域、各层次的听众群奠定了有利基础,同时也拓展了她的国际视野,而娴熟频繁的多语种演唱,不但使她深 受国人、旅居华侨,以及各国观众的喜爱,也为她赢得了更广泛的音乐受众。邓丽君这种以中华传统风韵为主题的多番展示,既突出了本人的艺术个性,也为沟通多 元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