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纪录电影《美丽乡愁》:平实中彰显生命力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08日10:45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成

  公务员学做活雷锋,农村“空心化”、爱心的传递、城里人的乡愁都交织在一部纪录电影《美丽乡愁》中。 《美丽乡愁》的主人公范跃宁是江苏无锡市发改委的一名普通公务员, 17年来,范跃宁连续86次深入延安、 44次前往贵州山区志愿扶贫,长期一对一资助困难学生5000多人、帮助两贫困地农民上万人。这部纪录电影借助他的视角及足迹,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态进行了深度记录与艺术呈现。

  “借助他们的行动和视角能够真正把我看到的中国社会、中国农村的侧面和状态展现出来,这是我十分看重的一点。在拍摄过程中,虽然拍的不是自己家乡,不是自己身边的人,但我确实有一种很深的触动。 ” 4月26日,在由《当代电影》杂志社、 《中国电影报》主办的纪录电影《美丽乡愁》研讨会上,导演郑伟如是说。

  留守老人是影片重点关注的群体。在贵州偏远山区,由于外出打工者众多,很多老人和孩子成为留守者,如片中所记录的梅梅奶奶、打水老人、养牛大姐……尽管他们大都生活在贫困山区,但所秉持的人生态度却是积极、乐观的,这也是本片所着力弘扬的一种精神气质。影片并没有采用煽情手段去表现民间的贫穷与孤苦,而是在平实的生活场景中彰显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量。

  乡愁是这部纪录电影的核心主题,片中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乡愁,其中也包括那些不经意间邂逅的拍摄对象:因为高考走出山村的中年夫妇,每年都要回到祖屋看望;在城市散发小广告的少年回到寨子过年……这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卫防看来,如果能再深挖一下会更好,他说:“一个人离开了故乡,他会魂牵梦萦,想要回故乡看看,这是乡愁。 ”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影片中如果补充一下孩子的视角、孩子的状态,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望可能会更打动人。 ”如果说乡愁是本片的出发点,那么爱的传递就是落脚点, 《中国电影报道》制片人、评论家张卫认为, 《美丽乡愁》的叙事重点在于“爱的传递” ,他说:“片中主人公收集善款帮助他人,这就是在传递爱,如果把这点做透,影片会更精彩。 ”

  如今小荧屏看纪录片已经成为一些观众的习惯,而在大银幕上,类似《美丽乡愁》这样的人文类纪录电影能否单独开拓出一片天地,培养出一批观众?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表示,除了资金的保障外,纪录片培养观众离不了项目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和政策的支持,对于《美丽乡愁》 ,张同道举了韩国一个类似的成功案例以资借鉴:“在2009年以前,纪录片不可能进入韩国院线,但一部投资合200多万元人民币的纪录片《牛铃之声》在院线创下了1 . 2亿元人民币的票房。这部电影改变了韩国电影的政策,韩国把过去资助大片的政策改为资助小片。从那以后,每年大概有10到20部纪录电影进院线。 《美丽乡愁》的选题非常棒,但光靠导演吆喝不够,这需要整个产业系统和产业政策的支持。 ”

  据悉, 《美丽乡愁》计划6月在江苏、陕西首映,相关的公益放映计划也在推进当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