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挖掘资源优势 讲好中国故事(曹征海)

——对近年来安徽文艺创作实践的思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08日10:11 来源:人民日报 曹征海

  今年是徽班进京225周年。近一个月来在京城亮相的黄梅戏《小乔初嫁》《寂寞汉卿》《半个月亮》、徽剧《徽班进京》《惊魂记》、话剧《徽商传奇》、舞剧《徽班》等七部安徽新创精品剧目,成为对徽派艺术返本开新的一种特别纪念,也是对安徽近年来繁荣文艺创作、打造文艺精品的方式方法的一次公开检验。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怎样在人民和生活中滋养艺术灵感,有哪些创新体制机制、夯实人才队伍的具体措施,安徽的做法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思考。 

  ——编 者

  从4月10日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演出的黄梅戏《寂寞汉卿》敲响开场锣鼓,到即将于5月16日上演的安徽省歌舞剧院的舞剧《徽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安徽省一共组织了7台新创精品剧目晋京展演,集中展示安徽舞台艺术领域创作的最新成果。而在安徽文艺百花园中,像这样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徽风皖韵的优秀作品近年来不断涌现。去年,安徽有8部作品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跃居全国前列,充分反映了安徽文艺的繁荣生态和强劲势头,被业内人士誉为“安徽文艺现象”。

  总结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梳理这些年安徽在打造文艺精品、推动文艺振兴方面的具体努力,可以归纳为“六个注重”:注重弘扬中国精神,注重植根生活沃土,注重讲好本土故事,注重打造一流品牌,注重创新体制机制,注重人才队伍培养。安徽文艺创作的实践证明,这“六个注重”对于理顺创作生产关系、挖掘地域资源优势、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大有助益。

  以中国精神为灵魂

  以人民生活为导向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今天中国精神的最集中体现。如何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和熔铸中国精神?安徽的做法是牢牢地以历史题材、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为抓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作,在创意策划、主题表达、内容呈现等环节下功夫,积极彰显价值立场,主动建构正确的荣辱观、历史观和文艺观,让文艺真正有益于世道人心。如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推出的影片《邓小平登黄山》,就把追忆历史事件与彰显精神价值结合起来,通过一代伟人与一座名山的故事,再现小平同志崇高的革命风范和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再如,当下安徽紧扣抗战胜利70周年和建党9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着力创作的黄梅戏《我的离骚》《邓稼先》、音乐剧《新青年》、电视剧《人民总理周恩来》《李先念》等,也都注重价值引领与艺术表达的平衡,力求通过文艺创作凝聚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而要从纷繁复杂的时代生活中,将中国精神的主题锤炼出来,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文艺家必须走下去,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在“身入”的同时“心入”“情入”。皖籍编剧王丽萍坚持“三贴近”原则为家乡创作的电视剧《生活启示录》,就通过“小人物”的奋斗故事折射普通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切心愿,传递温暖、励志、真诚、向善的精神力量,成为全国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的热播剧,受到观众好评。

  文艺家真正“下得去”“接地气”,好作品自然“出得来”“叫得响”。去年以来,安徽在全国率先组织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1500多名作家艺术家踊跃响应,集中举办文艺骨干专题培训班的形式也受到欢迎。准确把握人民生活,通过创作呈现时代的精神刻度,成为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内驱力。而如何保证深入生活与扎根人民的常态化、长效化,如何让真正饱含生活气息的作品引领今天的文艺市场,不仅在考验作家艺术家的能力,也在考验文化管理者的能力。

  立足地域文化特色

  培育精良文艺品牌

  传承文化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使命之一。“安徽文艺现象”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有厚重的地域文化做根基。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徽文化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无论是雄奇瑰丽的自然文化,经邦济世的徽商文化,还是融会创造的宋明理学,都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也为优秀作品的产生提供了丰沃的滋养。面对这一历史文化宝藏,当代创作者既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需要有深入挖掘阐发的魄力和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历史精神表现和发扬出来。

  谈及具有安徽特色、展现中国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话剧《徽商传奇》就是一例,它侧重对徽商文化独特魅力的展示,并从中发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此外,纪录片《大黄山》也秉承“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创作理念,在描绘黄山奇伟壮美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揭示出徽文化丰厚深邃的人文内涵。这些注重展现本土风貌、讲述地域故事、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作品,已经成了安徽文艺的品牌。它们鲜明地体现了,只有坚守文化立场,才能挖掘出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只有立足本土资源,才能根深叶茂,从文化市场中脱颖而出。

  品牌与精品的问题,暗含着文艺创作数量与质量的问题。数量是繁荣的基础,而质量是繁荣的保证。没有徽剧《惊魂记》《徽班进京》、黄梅戏《徽州往事》、杂技剧《美丽的梦》、电影《甲午大海战》、电视剧《杨善洲》、动画片《淮南子传奇》、广播剧《爸爸的脊梁》、图书《梦焰》《少年与海》等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文艺作品,没有对精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就谈不上安徽文艺在全国的影响力,更谈不上安徽文艺品牌的号召力。例如,在黄梅戏《小乔初嫁》的创排过程中,围绕创作主题就召开了数次专家座谈会,几番修改,从思想价值、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到艺术构思都进行充分研讨,最终确定了既不解构经典、不戏说历史,又在传统黄梅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用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视角诠释经典故事的创作立场,将这部戏打磨成了安徽时隔15年后再次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精品。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夯实人才队伍基础

  文艺创作要攀高峰,必然要求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为培育文艺精品提供坚实平台。体制机制是保证,人才队伍是基础,从这样的定位出发,以下三点探索尤为必要:

  一是提高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从组织筹划到项目论证,从资金扶持到宣传推介,应建立一整套规范体系予以推动,尤其是对重点文艺作品要重点扶持、协同攻关,给予一定的资源倾斜。当前,针对原创能力不足和优秀剧本匮乏已成精品创作瓶颈这一现实问题,安徽推动实施了文学原创工程,建立重大文学创作题材库,每年筛选一批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影视和戏剧文学剧本进行重点扶持。这种扶持不仅体现在创作过程中,还体现在作品面世以后,主动发挥文艺批评的助推作用,组织专家研讨,刊发评论文章,开展有品位、有深度的评价推介。文学原创工程凸显了体制机制为精品生产打基础、强实力、增后劲的重要作用。

  二是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让已经转制的院团能卸下包袱,甩开膀子,安心创作,大胆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大扶持力度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深化内部改革,创新业绩考核的方式方法,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重新组建为“一团”“二团”和“小梅花实验剧团”,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通过重组,演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演出活力进一步迸发,改变了过去僧多粥少的状况,既发挥了知名演员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带动力,也为优秀青年演员提供了培养、成长、锻炼的平台。

  三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大批文艺人才的支撑。没有老一辈文艺家的耕耘不辍、中年文艺工作者的日臻成熟、青年一代的崭露头角,谈何文艺的进步?但当前文艺队伍建设存在的困难和矛盾也还不少。为了扭转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安徽正在利用进院校学习、跟团实习、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加紧培育紧缺人才,以构建结构优、成梯次、不断档的文艺队伍。为了解决戏曲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着手打通体制内外、省内省外以及门户之限,充分发挥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和现有名家名角的领衔作用,通过以师带徒的传统形式培育人才。由于培养周期长且学费较高,很多家长不太愿意让孩子报考戏曲专业。有鉴于此,安徽专门出台了对黄梅戏等戏曲专业学生比照师范生免学费的政策,以改善生源质量。内外交流、互为激励也是培育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多措并举吸引国内外文化名家来皖进行创作指导,借助外力锻炼人才,提升队伍素质。这些方式方法都还在探索之中,也将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

  (作者为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