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纪录片:注重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06日09: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高小立 夏宁竹
  

  《舌尖上的中国Ⅱ》于2014年4月18日-5月30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延续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奇迹,表现强劲,在所有同时段的节目 中排名第一。有关专家欣喜地发现,在2014年纪录片收视上,14~24岁的年轻观众较前年上升120%。2014年,中国纪录片播出总量为75800小 时,其中首播量为18000小时,与2013年相比,播出总量提升了5800小时。

  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强劲势头,引来了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瞩目,本届第一次设立了北京国际电影节记录单元,在其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 中心与北京国际纪实影像创意产业基地联合发布《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并举办了“中国纪录片产业年度论坛2015”。由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主编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5》从纪录片频道、栏目、作品特征、美学研究、制作传播、新媒体困境等八个方面对 2014年纪录片创作、传播、产业进行了全面回顾。论坛第一次以产业为核心,来自各纪录片频道掌门人、纪录片界的专家就纪录片品牌、文化与产业进行讨论并 延伸至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策略这一重要话题。此论坛将成为未来北京国际电影节记录单元的保留活动。

  品牌化:纪录片资本融入在加速,产业系统再次升级

  《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纪录片拥抱“卫星年”,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上星播出,与央视纪录频道共同构成三家卫视纪录片传播平台。长 期困扰中国纪录片的传播瓶颈豁然开朗,差异化、细分化、品牌化成为纪录片频道必将直面的课题。从2011年创立以来,央视纪录频道已然构成了高品质、国际 化的品牌形象;上海纪实频道携带丰厚的市场经验和品牌积淀,启动国际化、产业化之路;北京纪实频道与北京国际纪实影像创意产业基地、新纪实(北京)传媒投 资有限公司率先破局,蓄势待发。

  多元化:纪录片作品及美学理论研究

  《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纪录片类型化鲜明,每种类型都有着各自的特征与功能。宣教片引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定制片开始追求更好的审美水准与更有效的传播佳绩。审美片继续保持着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表达。工业片渐成规模,并逐渐树立稳定的品牌。

  而纪录电影在2014年制作主体多元化,宣教片呈退烧之势,试图接近记录本性,尝试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市场突围的作品有所增加,但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作品仍然稀缺,纪录电影走出困境需要良策。

  《报告》对2014年中国纪录片的文化特征和美学研究作出了相应的总结。文化大众纠集了大众趣味和市场力量,构成2014年中国纪录片最为喧嚣 的文化形态。富有诱惑的叙事方式、陌生化的视听表达和感官刺激,加上切中人性的主题——从吃、玩、旅行到极限运动,将纪录片与大众扭结起来。《中国梦·中 国路》《百年潮·中国梦》《追梦在路上》等作品努力诠释中国梦这一主题,将中国梦演绎为具体的生活场景。周年纪念依然是年度大事,如为纪念邓小平诞辰 110周年而拍摄的纪录片《九天——1979年邓小平访美》,为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而拍摄的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甲午海战120年祭》等。面对 社会现实、历史现实等,最忠实的记录及细节传达成为了核心,《五大道》《高三(16)班》等还原真实面貌。

  《报告》指出,2014年,纪实美学保留了自己的价值,故事化讲述已经成为纪录片的常规手法,情景再现的普遍应用是戏剧化的结果,也是精品历史 片的标志,技术美学提升了纪录片品质和价格。纪实美学与市场的矛盾正在和解,一些现实题材纪录片依然以纪实方式拍摄,却放弃了无节制的跟踪与摇晃,镜头简 洁、节奏快速、注重叙事。2014年纪录片本体研究有所突破,学术探讨逐步深化,产业研究与传播研究日渐繁荣,文化研究与社会功能研究也呈现多元形态。但 整体看,创造性、有深度的成果尚不多见。

  新媒体:纪录片现状与趋势

  《报告》显示,《舌尖Ⅱ》在互联网总播放量近8亿次,过亿总播放量都无法消化完广告,纪录片货币化能力偏弱。《舌尖》现象引起新媒体的深思,已 对纪录片投入多年的视频网站开始痛定思痛,对旗下的纪录片频道进行构架调整。此外,纪录片在移动端的大量播放也成为常态,通过手机观看纪录片,已经成为目 前互联网用户主要观看纪录片的方式。

  而《报告》中为解决新媒体纪录片的困境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面对收入困境与价格困境,纪录片在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竞争上拥有自己的价值逻辑与生存策略。互联网+来了,纪录片需要再次调整策略,以适应全媒体传播特性,创造新形态,实现有效传播,拉动产业价值。

  国际化:讲述中国故事,纪录片未来的新形态

  《报告》指出,国际化是2014年中国纪录片的突出向度,而纪录片的新形态成为年度新探索。去年,一些国际合作项目成果初现,不仅在中国成功播 出,也在世界各地几十个国家传播,中国纪录片以合作方式进入国际主流成为了一种成功的传播策略。国际化并不仅仅呈现于国际合作,也表现于更多纪录片的“中 国故事、国际表达”。去年一批优秀纪录片力图以国际理念和叙事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叙事语态从宣教转向传播,表现出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美学魅力。

  在“中国纪录片产业年度论坛2015”上也着重探讨了中国纪录片国际化的问题。怎样让中国故事更好地走出去,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真正的中国,从而进一步推动纪录片的产业化和品牌化,成为论坛在场专家热烈探讨的焦点。

  五洲传播中心副社长井水清在论坛上谈到,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纪录片人的富矿。中国是世界上发展变化最快的国家之一,用纪录片语言去诠释这样一 个发展速度快、有着丰厚的历史、众多的民族、辽阔的地域的国家,其富有的资源怎样才能走出国门,中国故事怎样才能被世界所接受,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 与国际媒体合作共同拍摄中国故事纪录片的过程中,井水清发现,从世界各个角度都能找到中国故事的片段,例如在日本纪录片中会以中国的汶川地震来引出灾后重 建的问题。如何才能让中国故事在国际上表达出来,井水清认为,为了让更多的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纪录片在国内需有吸引力,并能得到国外的反响,中国故事的国 际化表达依赖于国外的受众需求,及国外想了解真正的中国。并且要考虑纪录片在国际上有什么样的定位,在定位的指导之下来播出纪录片。

  美国探索集团中国区总裁张方就怎样将中国的纪录片打入国际市场提出了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以此能使观众留在银幕前且支持纪录片进入电影院。在文 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播出同一个主题,成为中国纪录片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美国探索集团的成功对中国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怎样把中国故事讲好有 一个很基本的观念。首先,用观众听得懂的话讲给他们听,增进国际化的可能性。传承成功的纪录片案例,也是另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其次,结合娱乐元素,制造情 节冲突吸引人,把观众留在银幕前面,纪录片就容易受到欢迎。此外,纪录片还要选择适合国际传播的题材。然而,不是所有题材都可以国际化,怎样用国际化的方 式去表达,怎样讲一个中国故事又让外国人很接受很认同,其中一种方式是找一个在国外有权威的专家或主持人来讲述,这样将更有说服力。

  “如果我们去讲春晚来了多少明星,大家摇了多少红包,外国人是不会理解的,因为他们处于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中国区负责人祁冬对怎样站在国外的角度去表达中国故事有着独特的想法,“如果我们从春晚是参与演出人数最多、收看人数最多这样一个大的角 度去解释中国的春晚,就能吸引国外的注意力。因为外国人对中国这一场宏大的盛宴是怎样办起来的感到好奇”。

  讲故事:纪录片在国际化中的叙事

  “新闻是告诉大家结果,而纪录片在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赵雅欣则将纪录片中的中国故事怎样国际化的讨论 带回到叙事的起点。故事内容成为纪录片的主体,在纪录片中已然变成了波澜不惊的一种状态和现象。中国人自古就很擅长叙述故事,我们拥有与生俱来的讲故事的 天分,却长期以来受到一种误导,拍纪录片变成了讲一种现象,这样就把纪录片变成了一个大新闻。纪录片的导演对故事的读解能力有多强,体现了他本身的综合素 质和阐释能力,全方位优秀的人才能在银幕上表现能力。我们应该调整思路,不要只在某些出现的现象上奋斗,而是要集中考虑挖掘故事。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对应该怎么讲国际故事深有感触。电影是一种国际语言,全世界的人类都能看得懂,然而现在的纪录片夹杂私货太 多,让纪录片回到更纯粹的内容上,是目前纪录片工作者应该面对的问题。现在的观众都很专业,但不是所有制作者都是专业的,要解决这种专业和不专业之间的矛 盾,制作人也需要专业起来。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5》以学术立场留下纪录片行业一个重要足迹,借国际纪录片的他山之石,解析中国纪录片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为中国纪录片提供产业参考与发展借鉴。(高小立  夏宁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