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综艺节目,青春作伴可常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05日10:10 来源:解放日报 韩浩月

  综艺,作为电视荧屏内容除了电视剧之外最重要的构成,不仅现在而且在将来,都会吸引大量观众的视线,哪怕有选手身份造假、观众收钱流泪、节目组做局等负面因素存在,也不会让综艺节目消失于荧屏。但是,从长远看,主流观众被定义为年轻人的综艺节目,完全可以凭借其青春性,获得长远的存在价值,不必依赖那么多见不得光的操作手段。

  “做局”是获取关注的捷径

  “没有综艺节目不做局”,这么说可能有些夸张,但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综艺节目,几乎没有不“做局”的,在这方面,媒体已经有许多报道,无需重复。

  观众反感综艺节目“做局”吗?假若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事先知道了结果,自然会反感的,因为被暴露的结果,让节目损失了悬念,而没有悬念的节目,其娱乐效果就大大降低,观众反对节目组“做局”,归根结底不喜欢的是娱乐感受遭到了损失,如果节目“做局”做得很好,哪怕观众事后知道自己被骗了,也会觉得无所谓。

  反正就是图一乐,哪有节目不作假?——这就是观众对待综艺节目的普遍心理,正是在这种娱乐心态下,节目组才敢一次接一次地玩弄手段,人为地制造所谓的“戏剧冲突”,让一档综艺节目像电影一样,有泪点,有笑点,有温情,有正能量。电视娱乐之所以被称为最廉价的娱乐,原因正是如此,那些看过就忘的综艺节目,只负责煽情,不负责走心。

  在综艺节目的制作伦理中,“做局”并不能让从业者产生道德压力甚至负罪感,如同马戏团一样,小丑的表演只要能获得观众的笑声与掌声,那就是值得的。在综艺节目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做局”是获取关注的捷径,看谁做得高明,看谁编得精彩,谁就是笑到最后的人。

  挑逗观众情绪应该有底线

  电视观众的情绪是容易被感染、煽动的,因为人在观看电视的时候,多是持最放松的态度,理性的思考与警惕的心理,在电视机面前通常会退位。综艺节目针对观众的这种心理,通过挑逗观众情绪的方式,来强化观众对节目的印象,如果把握得当,倒也无可厚非,就怕突破底线,喂给观众的心灵鸡汤成了毒药,为社会增加了戾气。

  从人们分外敏感的社会热点、人性冲突、身份差异等方面入手,是综艺节目挑逗观众的“绝招”,比如“流浪汉进饭店用餐遭驱赶”、“农民工进图书馆看书被嘲讽”之类的策划,就很容易让观众快速站队,成为一名批判者。假若某位观众身处底层,那么他就会对流浪汉和农民工抱有同情心理,电视里节目中人物的命运,就会被代入到自己的情感模式里。

  这样的节目内容多了,会给部分观众造成一种印象,这个社会是如此的充满对抗与冲突,其实他们并不知道,综艺节目中的所谓“流浪汉”或者“农民工”,有可能是演员,起码是听从节目组授意与安排的群众演员。所以,就算这类节目的结尾给出的多是“好人有好报”的结局,也不见得会让部分观众相信。在挑逗观众情绪的同时,这类节目也间接地加剧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摩擦。

  一些煽情手段也应该点到为止,如果明知道观众对某种煽情方式眼明心亮,还惰性地去重复制造的话,那么很容易让观众对节目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当这种不信任感足够多,它便会在不经意间溢出,比如,由对节目的不信任,延伸到对人的不信任,再延伸到对社会的不信任。综艺节目应把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当成首要目标,要建设而不是破坏。

  强化青春性可让综艺节目永葆活力

  俗话说“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把这句话解析到综艺节目中,不妨可以这样理解,只要节目内容是针对年轻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的,那么尽可以大胆地去尝试、去创新,只要不脱离“年轻至上”这个基本规则,综艺节目就会拥有一种难以抵挡的动人魅力。

  青春意味着真实、真诚,也意味着综艺节目从业者不用费尽心思去琢磨那些弯弯绕绕,直接从青春的本质、青春的元素切入就可以了。湖南卫视有档名字叫《快乐大本营》的节目,已经办了18年,至今仍有广泛的收视群,其秘诀就在于它保持了青春性,它的青春性是以“快乐”为基色的,有了“快乐”这个前提,就无需通过“做局”来添油加醋了,主持阵容的快乐,参与嘉宾的快乐,内容主题的快乐,自然会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快乐。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