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乌日娜:让民族艺术得到最好的传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04日11:44 来源:中国民族报

  人物档案:

  乌日娜,鄂温克族女高音歌唱家,中央民族大学声乐教师,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创始人之一,首部鄂温克族大型舞台剧《敖鲁古雅》总导演。

  梦想:

  把关于民族艺术的一切做到最好。

  追梦宣言:

  “我喜欢民族文化,喜欢其中的正能量,我只是想坚持艺术的品质。”

  呼伦贝尔草原上飘出的金凤之声

  说起乌日娜,很多人会想起《吉祥三宝》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2005年,乌日娜的丈夫布仁巴雅尔的第二张音乐专辑《天边》发行。《吉祥三宝》作为专辑里的第一主打歌一经推出,便迅速流行起来。2006年除夕之夜,《吉祥三宝》在央视春晚亮相后,受到全国亿万观众的好评。时至今日,在许多公共场所依然能听到这首用蒙古语和汉语交替演唱、传递着家的温馨的歌曲。

  对于普通听众而言,乌日娜是伴随着《吉祥三宝》的歌声走进大众视线的。而在声乐界,乌日娜这个名字早在30年前就为人所知。

  乌日娜出生在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蓝天作幕,绿草如毯,在这天然的舞台上,乌日娜带着与生俱来的音乐禀赋,度过了与歌舞相伴的年少时光。1980年,怀着对艺术的无限憧憬,乌日娜考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艺术学校学习声乐。毕业后,她进入呼伦贝尔盟歌舞团工作。

  1984年,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到呼伦贝尔招生。乌日娜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珍贵的深造机会,师从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糜若如。乌日娜在保持本民族歌唱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努力学习中西方声乐技巧,入学第二年就获得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金凤奖”、中国作品声乐比赛第一名,而她演绎的《鄂温克酒歌》、《白骆驼》,也成为少数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1988年,乌日娜举办了中央民族学院首场毕业生独唱音乐会。她演唱了16首不同风格的歌曲,全面展示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艺术品味。著名声乐家管林观看演出后,撰文称赞:“一位少数民族的歌手,能演唱多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并且能演唱得比较完整,确实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乌日娜的毕业音乐会,是培训少数民族歌手教学中成功的一例。”

  毕业后,乌日娜留校任教。她在糜若如、金铁霖、王秉锐等名师的指点下,继续深入学习歌唱艺术,成为鄂温克族第一位声乐硕士,之后又远赴俄罗斯求学并在当地举办了三场音乐会。

  时光荏苒,在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中,昔日声乐界的新星,已然成长为大众喜爱的歌唱家。

  创办儿童合唱团,把民歌种在孩子的心里

  2013年3月25日,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大剧院座无虚席。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与5000余名观众一起欣赏了“中国旅游年”开幕式文艺演出。这是一场代表国家实力并体现中国文化魅力的高水平演出。作为中方演出团体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深情地演唱了《梦中的额吉》、《额呼兰德呼兰》两首歌。习近平对合唱团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普京也连连翘指称赞。

  乌日娜是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创始人之一、首演总导演。该团成立于2006年,由来自牧区、农区、林区的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孩子组成。他们演唱的曲目,以在草原、森林中代代相传的童谣和民歌为主。

  “创办这支合唱团,是因为受到了《吉祥三宝》的启发。其实,只要歌曲好听,大家并不在乎用什么语言来唱。我的家乡有那么多民歌,要想让它们传下去,一定要让下一代从小学起。”乌日娜说。

  最初加入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37个孩子,是乌日娜和布仁巴雅尔深入牧区逐个挑选出来的。除了音乐天赋,他们还格外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比如是否会拉马头琴、跳民族舞,是否会用母语唱民歌等。

  “民歌中保留着大量历史、文化信息,一定要用方言唱,才能保持住有特色的东西。比如,布里亚特民歌,一定要用布里亚特方言唱;巴尔虎民歌,一定要用巴尔虎方言唱。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如果从小把他们带好了,那会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乌日娜说。

  多年来,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用稚嫩的童声,唱着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歌,在世界各地成功演出。2012年,联合国为合唱团颁发了“人类的爱心公民:音乐与发展”奖项。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说,少数民族孩子们用歌声传播家乡的草原文化,以充满希望的旋律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同时也证明了音乐超越国界,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导演舞台剧《敖鲁古雅》,振兴使鹿部落文化

  从2011年起,每年暑期,舞台剧《敖鲁古雅》都会在呼伦贝尔驻场演出。这是鄂温克族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大型舞台剧。它以鄂温克族使鹿部落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女酋长玛利亚·索为原型,讲述了一位鄂温克族少女与青年猎手的动人爱情故事,再现了鄂温克族使鹿部落游猎生活的原貌,唱响了鄂温克人感恩自然、尊重生命的赞歌。其中,不仅有活灵活现的“鹿舞”、 “仙鹤舞”,还开创性地以舞台形式展现了国家级“非遗”萨满舞。

  “居住在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族使鹿部落,虽然只有两百多人,却拥有独特的文化。刚开始创作《敖鲁古雅》的时候,我们只是想试一下,往好里做。现在回想起来,这件事做对了,它的价值正在逐渐显现。”《敖鲁古雅》总导演乌日娜说。

  2008年,应根河市政府邀请,乌日娜与布仁巴雅尔投入了《敖鲁古雅》的创作。历史上,鄂温克族既没有本民族的电影,也没有舞台剧,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他们不仅千方百计地搜集关于鄂温克族使鹿部落的文献资料,还深入大兴安岭,甚至赴俄罗斯远东地区鄂温克人生活的地方考察。

  在大兴安岭,乌日娜通过无数次深聊,走进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酋长玛利亚·索的世界,找到了《敖鲁古雅》的灵魂人物,获得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与灵感。在一个干旱的夏季,乌日娜去老人家中采访。突然,天降甘霖,玛利亚·索高兴地说:“别人的孩子,翅膀硬了就飞走了;我们的孩子,翅膀硬了又飞回来了。看,上天都感动得落泪了。”当风吹动树叶哗哗作响时,老人又意味深长地说:“树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是在为你们的歌声鼓掌。”

  2011年,《敖鲁古雅》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从未走出过大山的玛利亚·索应乌日娜之邀,办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张身份证,带着她的驯鹿参加演出。谢幕时,90岁高龄的玛利亚·索主动唱了一首鄂温克族民歌。观众为鄂温克族深厚的文化以及玛利亚·索的精神所折服,全场起立致敬。当掌声如潮水般响起,这位久经风霜的老人热泪纵横。

  5年来,《敖鲁古雅》一路载誉,在全球进行了400多场演出。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在这台舞台剧的推动下,旅游业快速发展,当地百姓因此增收,而曾经淡出生活的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如今,以《敖鲁古雅》为教学资源的小鹿儿童艺术团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已初具雏形,作为创办人,乌日娜与她的友人正在加紧筹备该团的首部剧目《母鹿之歌》。

  “真实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敖鲁古雅》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但是原始的素材都是真实的,这样才能帮助观众很好地认识鄂温克族文化,并为后来者提供参考。这台剧目让我真正认识了使鹿部落。要想真正帮助他们,就应该让他们自信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乌日娜说。

  躬耕讲台,培养民族音乐的新锐力量

  前不久,乌日娜带着自己的学生阿莉曼做客天津武清电视台《美丽56》节目。她们不仅介绍了鄂温克族历史、文化,而且载歌载舞,生动地演绎了鄂温克族萨满文化。而在这个5月,“乌日娜师生音乐会”也将在北京举行。在中央民族大学声乐讲台上躬耕了27个春秋的乌日娜,希望以这种方式把民族音乐新人推向前台。

  大学毕业时,乌日娜原本可以选择进歌舞团工作。然而,想起父亲的夙愿,她最终选择了走上三尺讲台。“我的父亲小时候没条件上学,但是他很敬重知识渊博的人。在他心目中,老师是最伟大的,能教育很多人。”乌日娜说。

  多年来,有300多名学生在乌日娜的指导下茁壮成长。其中,有被誉为“蒙古之花”的乌兰图雅、“蒙古公主”哈林、“侗族歌王”王馨、“中国达人秀·天使的微笑奖”获得者乌达木、鄂温克族青年歌唱家其其格玛等。他们已经成为民族音乐的新锐力量,在各种舞台上释放着传统与创新碰撞的光芒。

  乌日娜很享受跟学生们一起唱歌、上课的过程。“我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鄂温克族等多个民族。他们有很高的音乐天赋,还带着不同民族文化的底色,我只是给他们一些声乐知识方面的指导,他们却为我提供了更多值得吸收的东西。”她说。

  乌日娜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她的时间表里,几乎没有双休日。说起这种近乎执着的工作状态,她会笑着引用女儿的评价:“水瓶座的人就是这样,认定了,就非做不可。”

  “我喜欢民族文化,喜欢其中的正能量,我只是想坚持艺术的品质。”乌日娜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