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当文化遗产遭遇地震:倒下去,再站起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04日11:40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5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文化遗产遭遇地震:  倒下去,再站起来   □ 本报记者 钱丽花 肖静芳 综合报道       丽江的标志性建筑万古楼。其名寓意丽江重建家园,万古不朽。       丽江的标志性建筑万古楼。其名寓意丽江重建家园,万古不朽。
重建的二王庙“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持了原貌。重建的二王庙“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持了原貌。
地震后重建的结古寺保持了传统风貌。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地震后重建的结古寺保持了传统风貌。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4月25日发生在尼泊尔的8.1级强震,损毁了12座世界文化遗产,令人扼腕叹息。其实,人类文化遗产一直面临着各种人为和自然的损害,只不过地震的袭击更猛烈、更突然,常让文化遗产遭受灭顶之灾。不过,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文保技术的提升,即便受损严重的文化遗产也照样能重新焕发光彩。下面,就来看看我国的古建筑文化遗产是怎样在震后重新站起来的。

  新闻回放

  尼泊尔12座世遗建筑被损毁

  据报道,尼泊尔8.1级强震已经损毁了14座重点古建筑,其中12座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老皇宫、达拉哈拉塔等著名景点。

  受损的古建筑都位于加德满都谷地,该地区1979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其保护状况一直不容乐观。由于城市化发展,谷地内一些重要建筑或被拆除,或因维护不力而倒塌,或因修复不到位而变得面目全非。震前,加德满都谷地就已被列入濒危遗产。国际上一些援助组织和文物保护机构一直在帮助尼泊尔。

  此次地震中坍塌的古建筑都是砖木结构。专家说,如果是纯木结构,抗震性能会好些,但砖的受力性能不太好,抗震性比较弱。加之这些建筑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确实很难抵御强震。如卡凯喜瓦寺庙在19世纪就曾在地震中遭受重创,重建保留了传统的红砖基座。这次地震中,卡凯喜瓦寺庙主体开裂,部分墙体脱落。

  尽管震后被毁建筑修复难度极大,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管波克娃在声明中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准备协助尼泊尔从“巨大的灾损中重建,包括历史遗迹及加德满都谷地的建筑”。

  丽江古城:

  骨架不倒,修旧如旧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7.0级大地震,使这座始建于南宋、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城遭到极大破坏。而此时,丽江古城正处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阶段。

  震后第18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专家冒着余震危险赴丽江,他们考察后认为,古城虽然破坏得相当严重,但整体格局、水系风貌、人文景观依然完好,还有机会恢复原貌。

  原来,丽江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房屋,木柱梁、木屋架,屋顶上铺瓦片。地震来时,虽然瓦片掉了、土墙塌了,但房子架构未散,应验了我国古建筑的“墙倒屋不塌”之说。

  经过多方考证,丽江方面选择了“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的重建方针,并借灾后重建契机将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部分建筑进行拆迁改造,同时在重建中针对房屋防震功能进行了相应处理,加大了保险系数。

  在重建过程中,很多老百姓积极出资或贷款,按政府要求改建自家房屋。正是这种全民参与,使庞大的丽江古城恢复重建工程得以迅速推进。

  1997年,丽江在震后第二年就从废墟中站了起来,申遗成功,这也填补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都江堰二王庙:

  沿用70%原构件,抗灾能力提升

  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位于都江堰市玉垒山上的世界文化遗产二王庙遭到严重损毁,古建筑群几乎全部坍塌。可3年后,历劫重生的二王庙,既找不到地震留下的伤痕,也看不出现代材料的痕迹。二王庙经历了怎样的重建过程?

  二王庙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祀庙。古建筑的图纸都在,重建时只需将坍塌下来的房梁等构件复原安装。可二王庙所处的地带结构是砂石,非常疏松,为防止滑坡,人们在二王庙所在山体上一共打入了直径1米、深度在30米至57米的160根抗滑桩,以及1000多根小径桩、树根桩等,使得二王庙经受住了后来几次特大山洪和泥石流的侵袭。

  二王庙是典型的川西穿斗式结构,环环相扣。文保专家发现,受灾最轻的反而是时间最久的老君殿,而上世纪修整时采用的砖木混搭建筑破坏最严重。为此,专家坚决要求弃砖柱,恢复抗震性好的木柱。

  古建筑修复最难的在于“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二王庙光清理废墟就花了半年时间,工作人员在废墟中寻找文物残片,拍照、画图、用文字记录。修复时,将倒塌的物件全部归位,小到一片花瓣、一只小鸟。著名的“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石壁在地震中几乎成了碎块,经修复后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二王庙的修复用了70%的原构件,最大限度保存和使用了原有构件。新做构件则经过做旧处理。对于受病虫害侵蚀严重的老构件,工作人员还用针筒把药水注射到木头中,涂上防火涂料。

  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新中国成立以来,此项殊荣仅授予过布达拉宫和二王庙。

  玉树寺庙:

  慎重“加新”,解决文物保护与宗教活动矛盾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让嘉那嘛呢石经城、藏娘佛塔及桑周寺、贡萨寺、尕白塔及古渡口等大量古建筑尤其是寺院受损,需要抢救修复。

  约300年前,结古寺的一世嘉那活佛放下第一块嘛呢石,此后渐渐形成壮观的嘉那嘛呢堆。地震中,嘛呢堆的佛塔大部分受损甚至倒塌,转经堂墙体开裂倾斜。修复时,结古寺方面提出为嘛呢堆加个台座,因为每块嘛呢石都是佛祖的化身,佛祖没有台座不行。此外,过去的转经廊挑檐太狭窄,遮不到转经的人,需要扩建。

  为此,青海省文物局表示,加台座、扩经廊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不符合文物保护法。做不好,维修就变成了破坏。为此,文物修复小组提出按原来的“干摆干砌(不加水泥等黏合物)”方式,把跌落的嘛呢石一块块摆回去。

  但嘛呢堆是个“活体”,灾后为遇难者祈福而新制的嘛呢石数量增长惊人。这些新增嘛呢石大多是机器刻的,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是不允许的。有关部门正准备把嘉那嘛呢堆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果发现“新增”、“新建”,国际上也不会接受。为了解决文物保护与宗教活动的矛盾,文物修复小组提出,将原有的嘛呢堆保护起来,在旁边新辟场地供信众使用。

  建于1030年的藏娘佛塔,是藏传佛教三大佛塔之一。上世纪80年代,桑周寺曾在藏娘佛塔上增加了一座7米高的“十三天”。地震使佛塔墙体和“十三天”开裂,有倒塌危险。佛塔环廊上50多平方米历经千年的壁画受到金顶重量挤压,已有脱落现象。在专家建议下,“十三天”被拆除。

  但是,很多信众认为,佛塔没有“十三天”是个缺憾。专家们遂将新的“十三天”树起来,并在支撑系统里加了一些钢构件。此外,还存在塔内壁画残缺的问题。按照寺院和信众的要求,佛像不能残缺。经过反复协商,解决办法是:壁画残缺部分可以画上,但补充部分必须标示清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