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少儿 >> 新闻资讯 >> 正文
随着流行文化语境的庸俗化、娱乐化,少儿读物也逐渐走向了“重口味”。一项数据令人担忧,如今涉黄涉暴力的儿童文学占少儿读物的比重达40%左右。如在一本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名为《不倒过来念的是猪》的书中,不仅有混淆是非、歪曲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如“级别最高的流氓学者是王安石”、“最让女人割舍不下的流氓学者是司马相如”等,也不乏格调低下、色情低俗的内容。除了荒诞恶搞,一些不良少儿读物里还出现了“丰乳翘臀”、“身材火辣”这样成人化的语言。
少儿读物的另一个问题是“黑色化”的流行。黑色童话是一种以童话的叙述手法为载体,表现黑暗、恐怖等内容的文学形式,与像糖果一样甜腻,与充满美好、希望、色彩斑斓的传统童话截然相反。应该说,黑色童话中也有一些优秀作品,打破一个过分“童话”的世界,帮助儿童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的复杂性。但必须承认,大多黑色童话则消解了那些庄严的、美好的东西,给少年儿童的审美造成负面影响。如《一只丑小鸭的悲剧》非常“冷静”地描述没有能够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被一个家庭主妇做成佳肴的过程,书中充斥的那种冷漠与残忍,显然会对少年儿童的心灵造成伤害。
对于这些出版物,很多网友表示“无法理解”。家长普遍认为,好的少儿出版物应该是“以光明、希望和正能量为主”,给孩子们一种潜移默化的、含蓄的正面引导,使幼龄儿童在思想上、情感上有所感染,而不是传递负面元素。前段时间媒体爆出《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内容“很黄很暴力”后,人们开始关注起孩子的读物来,不无遗憾地发现,我国少儿读物成人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在繁荣背后隐藏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专业少儿出版社、非专业少儿出版社和民营少儿图书出版机构形成“三足鼎立”的出版格局。少儿出版成为真正的买方市场,是市场参与度最高的出版领域之一。一些少儿出版物之所以出现低俗化、浅薄化和娱乐化现象,出版业过分逐利是重要因素。一方面,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出版社刻意淡化少儿与成人的区别,一些少儿读物中,甚至于充满了权谋术、关系学等,如一本读物就“教育”孩子如何在班上“呼风唤雨”,怎么样与同学拉关系,如何更好地讨好老师等,把成人世界的庸俗与功利一股脑地带给孩子们。另一方面,一些出版社还专门印上“少儿不宜”,“成人内容”,“密室有风险,阅读需谨慎”等字样,并非真的为了把关,而是打营销心理战,欲擒故纵。这个“绝招”还很管用,一些少儿往往就是根据这样的“提示”购买图书。少儿读物中出现的上述这些问题,与整个社会出现的低俗化、娱乐化文化潮流紧密相连,其背后是价值观的紊乱。
净化少儿读物,最根本的当然还是要加强法制化。目前,专门针对于少年儿童出版物的法律规定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5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出版少年儿童期刊的若干规定》,另一个是《出版管理条例》。由于这两个法律规定还显得粗枝大叶,界定模糊,操作性也不够强,需要进一步明确与细化。目前国家和省级层面正在推进全民阅读的立法,应该把少儿读物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纳入进去,运用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考量。同时要大力整顿少儿读物市场,把低俗读物坚决清理出去,净化孩子们的读书环境;最后一点,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加强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引导,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要严格把关,绝不让低俗读物进家、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