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王小波说过,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而真实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因为它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而人本质上又都差不多,所以不管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多么千差万别,具体到日常生活这个层面,世界上哪个国家大概都差不太多。这个世界同时更是荒诞的,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事儿每天都在发生,而比荒诞还荒诞的则是荒诞的无法抑制的普遍存在。比如富二代在外闯祸,慈父慈母就会想尽办法找人顶罪,拿过金熊的罗马尼亚电影《婴儿势》和这部《荒蛮故事》都涉足了这个话题。有的国家虽然没有这样的电影,但是有这样的真事儿,而且,比电影还精彩。
阿根廷电影《荒蛮故事》是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情迷拉丁”单元中的一部,是由6个小故事组成的短片集。6个故事围绕个体与世界的相处方式这一主题进行了剖析与解读——到底是人性缔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左右了人性?仇恨、冷酷、愤怒、麻木、贪婪、嫉妒是6个故事各自的主题,也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原罪,那么问题来了:世界会不会因此就变得丑陋不堪、一塌糊涂、无可救药呢?影片带着这样的疑问展开叙事,也带着或者说诱使着观众对自身的生活进行受迫性的自省,但由于电影拍得好看,这样一个充盈着道德焦虑的过程也变得让人不那么难过。
6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挣扎在生活里的小人物,可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过得焦头烂额,享受生活和他们没有半点关系,他们只想快点解决自己的麻烦。可问题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若顺从他偏不饶你,你若强硬他反倒要来恭维。选择对抗还是和解,其实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与错,说穿了都是个体完成自我救赎的方式。前两个故事好像是拉美版的《天注定》,导演似乎对丛林法则深恶痛绝,指出以暴制暴的主动对抗才是出路。第一个故事相当震撼,马上让人想到神秘的科隆坠机事件;第二个故事里的正义大婶更是和端着猎枪的大海如出一辙。
然而,和苦大仇深的《天注定》对社会现实的全面批判不同:从第三个故事开始,拉美人与生俱来的散漫和幽默感开始发酵,于是有了两个司机充满搞笑意味的玉石俱焚;在第四个故事里,工程师冲天一怒后,却意外唤回久违的家庭温情。想活的人死掉了,想死的人却活了下来,生活难道是玩笑么?在第五个故事里,导演继续颠覆观众的是非观,将传统观念里对弱与强的认知、对善与恶的判定进行反复推倒重建。最后,影片对虚伪的上流社会和毫无尊严的流氓无产者给予了同等的蔑视。在利益面前,法律才是那个弱者,懂它和不懂它的都可以对它肆意地蹂躏践踏。这个讲述过程是充满笑声且不留情面的。如果没有第六个故事,影片整体所传达的意思将完全不同——普通人似乎只有资格被裹挟,选择仿佛失去意义,进而流露出犬儒主义倾向。在第六个故事也是全片的结尾处,被逼到绝路的新郎拿起刀,然而他既没有刺向别人也没有伤害自己,而是选择切开蛋糕,完成逆袭。这一处理,好像在山穷水尽处捅开了一个口子,也给本来荒诞凄苦的生活包裹了一层糖衣,点亮温馨,却丝毫不做作。
6个故事一气呵成,单看个个生动活泼,整体也是彼此关照,张弛有度,好像薄伽丘的《十日谈》,批判与褒扬兼顾,戏谑与悲悯共存。从电影的角度看,本片的力量不输于侯麦的6个道德故事,可远比后者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象牙塔里放出的圣光一般的俯瞰和孤芳自赏,而是实实在在地像邻家大哥一样,喝着啤酒撸着串儿就把道理讲完了。
在这里再多说几句短片集类电影。早些年此类电影多是由策划方提出一个创意,邀约来一票大腕导演,围绕共同的主题用影像阐述观点。从《小巷之爱》、《十一分九秒零一》到《真爱至上》、《十分钟年华老去》,佳作不断。近年来这种打法有点偃旗息鼓的趋势,自《纽约我爱你》之后再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好作品问世。原因大概是各位大咖性格与风格迥异,揉到一个片子里,撕裂感太强,况且各位导演完成命题作文时观点不一,水平参差,如果衔接不好,观众观影时就会难得要领。而一个短片集全部由一个导演来完成就不会出现上述麻烦,比如本片,几个故事表面独立,其实是由浅及深,由提问到解答,由戏谑到悲悯,是一个引导观众情绪流淌的过程,好像涓涓细水,不疾不徐,手法精妙,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