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北京国际电影节“聚焦波兰”这个版块有11部波兰电影,我本能选择了《修女艾达》(2013)、《灵性之光》(1973)、《灰烬与钻石》(1958)这三部来看,放掉《华沙1944》,或者《杀人短片》、《黑幕风云》等不看,或许是因为“修女”、“灵性”、“钻石”这些语词与日常现实有些许的距离,毕竟波兰给予我最初的感受是一种波光的特殊浮动,并且在很多年里这个国度的音型是由肖邦固定下来的。直到诗人米沃什(1911-2004)和辛波斯卡(1923-2012)的拨弦加入,才使得我开始隐微触碰到了这个国度最深重的现实。西邻德意志,东邻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地缘宿命,似乎从久远的历史深处就埋伏着之后千年的运命,不断地被侵略、占领、毁灭和再生,这片土地层层累积的是战争的创伤和不断建造的废墟。
从1939年德军穿过波兰边境东进引发二战,这个欧洲的战略要地就迅即被纳粹击溃。无数人们尤其是犹太人被大批杀害,波兰流亡政府不得不依附于苏联,1944年的华沙起义,使得15万以上的人丧生,悲剧波及波兰的无数城镇与乡村。诗人米沃什在他的《狱中的灵魂》(1963)写道:“像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一样,我也曾希望我的一生会单纯些。但出生的地点和时间完全不能让一个人决定他自己的一生。我所属的欧洲的这一部分,在我们的时代没有温情脉脉的命运。在波罗的海国家,在波兰或捷克斯洛伐克,在匈牙利或罗马尼亚,很少有人能以几句话概括自己的一生。通过历史的进程,他们的生活已经成为复杂的事件。”似乎世代波兰记忆者的表达最终都归结于米沃什的这句话——通过历史的进程,他们的生活已经成为复杂的事件。导演瓦伊达(1926-)的《灰烬与钻石》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马奇卡在1945年5月8日——这一人类的历史时刻,他内心的挣扎:要不要继续去杀人?这几乎是一个深重的哲学问题,一个人在宏大历史的裹挟中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深渊。在履行暗杀的任务中,酒馆里遇上的心爱姑娘克里斯蒂娜唤起了他想要过正常生活的愿望,他甚至在那个似乎安闲散步的晚上和自己的恋人讲出了有关个人生活的可能性:“我想回学校学习——也许是去技术学院……”这个愿望是如此的普通,普通到无法与是否继续杀人这一端相权重,并最终在破碎灭毁的命运前消散,如此轻易的消散。继《一代人》(1955)、《下水道》(1957)之后,作为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的结末,《灰烬与钻石》的片尾以一种巨大的幻灭收束:酒店里跳舞的木偶般的人们和死在郊外荒野的马奇卡,交叉蒙太奇使生死不明的两种情形混合在波兰大地上同一个惨淡的清晨;伴随着波兰舞曲奥金斯基的《再见,祖国》,不同派系政体之间的争斗在这个具有灰度清晨般短暂的妥协中,将波兰带入更深的黑暗。
而生于1957年的导演帕夫利克夫斯基在2013年制作完成的《修女艾达》里记述的是1962年的波兰。这个波兰似乎延续了《灰烬与钻石》里的灰度,却另有一种带着些许光感的简明。自波兹南事件之后,哥穆尔卡在波兰实行了有限的改革,此时的波兰气氛相对于之前的各个时期,似乎变得平稳而轻松。电影主人公艾达在修道院里长大,在她年满20岁,可以立誓成为修女之时,一段身世之谜打断了她本欲平静一生、在修道院里侍奉上帝的生活。对命运早已全然接受的孤儿,忽然堕入波兰血洗的历史中,1942年杀死艾达父母和姨妈旺达的犹太亲人的波兰教徒,到了1962年会畏惧“红色旺达”手中的党国权力。做恶者说“反正没有任何证据”,罪行在20年的时间里被抹去,20年之后,几乎人人都成了受害者。作为一个新兴政权的法官,旺达姨妈判夺过很多人的性命,但听到杀害她儿子还有亲人的虔诚教徒的讲述,手捧儿子的骸骨之时,她内心构筑的一切崩塌了……整个片子的构图堪称精妙,人物总是被切割或者逼进角落,光区与暗区总是拥有一种肃穆的关系,十字架构图横竖在属物的旺达与属灵的艾达之间,每个人都背负沉重罪孽,又被切割至伤痕累累。从爵士乐,到莫扎特,再到巴赫,圣与俗、天真与世故、记住与原谅,看似清晰的对峙在电影作者的灰度逼迫中变得混杂模糊。
一条波兰的街道,从被命名为希特勒大街,之后更名苏联红军大街,最后换为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名字。一条大街就成为这块土地上生死交替的见证。穿过历史的街道,导演扎努西(1939-)在1973年以特异的笔触书写出了一个人内心的自传——《灵性之光》。“什么是灵性之光?……最重要的是纯粹。”和大多数波兰导演一样,扎努西的生命依然经历了战争,但不同于大多数导演,扎努西的眼睛似乎看向的是自己的内心,“你为什么选择物理?因为我认为它最贴近于生活。”在进入罗兹电影学院之前,曾学过四年物理的扎努西把自己关注的重点从外部的自然现象转移到生命的个体上来,其间他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兴趣,开始用电影思考理性,探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来处。数据、图表、公式、雕塑、生活片段集的拼贴与跳跃,互为隐喻、印证,精密哲思融入规整的画意,背景尖音拖出知识分子的焦虑与生活之思。仪表与飞鸟,天空与人脑,寺院与孩子,任性排列,遣句成诗。流水一样的,是有关人性的故事,正像波兰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