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风格品位初显 细节有待完善——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述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29日09: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人凡
《暮年困境》《暮年困境》
《鸟人》《鸟人》
 《美国往事》

  一票难求,是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留给大家最直观也最深刻的印象。来自103个国家的1524部影片报名参加展映,组委会从中遴选出360部有 代表性的作品,分19个单元放映,一周时间内总放映场次达800余场,吸引观众21万人次,创造票房近800万。不管是不断攀升的数据还是各种抢票的新 闻,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空前火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年轻的“天坛奖”正在阔步迈向多元化和国际化。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 体量的庞大绝不等同于行业的繁荣,非理性的扩张并不见得获取业界的认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电影节的举办初衷还是应该回归电影本身,落脚在多层次多维度 地增进文化际间交流、激发观念碰撞上,由此逐步进入提升本国电影艺术质量,促进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声势渐隆,观众正在成长

  此次电影节最大亮点就是展映单元选片数量和质量的大幅攀升。从昔日经典如《教父》《美国往事》《爱在三部曲》到奥斯卡新贵《鸟人》《布达佩斯大 饭店》《修女艾达》,一些昔日VCD上的熟面孔和商业性不强但文艺范儿十足的明星佳作,纷纷冲上大银幕,引爆了观众们压抑已久的对于艺术电影的观影热情。 以《美国往事》为例,这部拍摄于30多年前的电影此次在耀莱影院巨幕厅连映三场,开票半小时后,连第一排最靠边的座位都卖了出去。笔者有幸买到一个不错的 位置,全片4个多小时,没有窃窃私语没有手机铃声,观众们在影片开始和结尾时整齐地报以掌声,这既是对优秀影片经久不衰的魅力的一次致礼,更是高素质观众 文明观影的集中体现。这个现象足以说明,艺术片绝不是没有市场,在如今中国院线电影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下,观众绝非完全丧失鉴赏能力,沦为资本和炒作的附 庸,恰恰相反,相当一部分具有一定电影知识储备或对电影艺术充满热情的专业和业余观众,正在忍受着体量日渐庞大的电影工业催熟的劣质产品的狂轰滥炸,他们 对优秀作品的需要和渴求正准确无误地写在他们用脚投出的选票上。

  和展映单元影片亮眼的光环相比,竞赛单元的影片名气明显不可同日而语。除去两部华语片之外的13部入围电影的主创都是名不见经传。不过,大师的 缺席并不意味着艺术水准的折扣,北京电影节将竞赛重心向培养未来的大师倾斜,这未尝不是一件多赢的美事。此次天坛奖最佳影片《暮年困境》的导演,墨西哥人 伯纳多·阿雷利亚诺只有33岁,可影片老到的技法和饱满的情感足以让人瞠目。该片讲述一对老无所依生活凄苦的老夫妇及其儿孙之间的情感关系,借由家庭困境 折射出人情薄凉和社会冷酷。如此年轻便可以驾驭这样的题材,伯纳多说不定就是下一个伊阿里多·冈萨雷斯。此外,《格鲁伯·特蒙特》导演玛丽·克罗伊策、 《沉默的河》导演卡洛斯·特里比诺·曼比都是30多岁的新锐导演,有的作品甚至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但这些影片所表现出来的技法与情感上的成熟却是让人感 动和欣喜的。

  在不同的影片完场时,总能听到退场的观众发表评议,其中不乏相当诚恳和专业的真知灼见。中国电影观众正在成长,这个阶段他们需要的正是理性的引 导而不是谄媚的引诱。当然,从现实来看,制片单位没有这个义务,而电影节恰好是一个不错的平台。今后主办方可以考虑尽可能多地增加优秀影片的映前映后互动 环节,让一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次生硬的文化消费,更是一场结合了思考和传播的文化活动。

  风格固化,细节有待完善

  经过5年的调整和发展,北京电影节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位。从竞赛单元来看,大部分影片基调厚重,展示人文关怀的作品多受青睐。从去年的 《寻子记》到本届的《暮年困境》,都是从亲情关系入手,结合时代变迁对社会与个体关系进行剖开和反思。北京这座曾经充满人情味儿的城市如今正陷入古旧历史 与现代性的博弈,这样的口味恰好契合了这座城市的时代特点。目前来看,“天坛奖”的10个奖项仍然略嫌单薄,主办方不妨考虑结合北京的文化底蕴,增设一些 有针对性的非技术类奖项,一方面让更多的优秀作品有机会获取肯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造属于北京电影节独有的标志性的奖项,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

  与竞赛单元相比,展映单元做到了尽可能的丰富,较为充分地满足了不同层次观影人群的需求。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修复单元,这一单元主要是把一些国内 外经典电影的拷贝进行技术上的修补和内容上的完善,使其增加观赏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赵丹、石挥、褒曼这些对于作为当下电影主流观众的“80后”、 “90后”们仅仅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名字,而修复单元就像一架穿越时空的桥,让经典二度传播的同时,重新激发起新生代对于电影艺术发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一单元的保留和发展对于电影艺术史的保护和传承是大有裨益的。希望更多的珍贵影像资料能够浮出水面,让更多的人得以充分享受电影艺术的感染力。

  除此之外,电影节的组织和举办也逐渐规范。比如此次放映的售票系统完全与影院分开,避免了票房的混乱,有效提升了观影的秩序。但是,一票难求的 现象说明还有大量的潜在观众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挡在影院门外,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场次和时段,同时适当下调票价,将会进一步扩大电影节的影响力,惠及更 多的观众群。

  当然,在追求影响力的同时,电影节的组织方应始终抱有谦卑的心态,对于一些细节的把握不能放松。比如此次展映影片多为原版引进,因而随片播放的 只有英文字幕,这就需要影院启用字幕机,同步播放中文字幕。然而,在放映波兰影片《机遇之歌》时,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字幕机没有打开。虽然当天的观众没 有就此追究责任,然而作为主办方不应把观众的宽容看作理所当然,毕竟一届具备国际水准的电影节,其质量应体现在从影片到服务的方方面面,希望主办方能够引 以为戒。

  规模扩张,品质不容忽视

  “大数据”俨然早已成为时下的热词,不论什么行业什么门类,似乎只要做大便是成功,只有做大才是树立权威提升影响的必由之路。此次电影节也喊出 了“大师、大众、大市场”的口号,在艺术、受众和传播渠道这三个与电影息息相关的概念上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此次电影节市场规模可谓空前,招商展会、 项目创投、行业对话、市场签约,各大活动板块异常活跃,其热闹程度差点让人忘了还有“天坛奖”这回事儿。整合电影产业链各环节要素,促进产业交流交易的目 标是正确的,但是是否还应明确一点,即所有举措还是应该紧紧围绕着发掘和推介国内外优秀电影作品这一主题。商业电影节的定位无可厚非,但这绝不意味着对影 片本身的水准掉以轻心。提高市场的活跃度,是为了给中国电影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不是反其道行之,为了营造繁荣片面求快地批量生产缺乏情感共鸣和艺 术内涵的粗糙的电影商品。艺术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这是一条需要电影从业人员牢记并恪守的底线。

  北京国际电影节一路走来,有进步也有不足,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它的诚意与自信、信仰与包容。对于只有5岁的北京电影节,我们不可能期待它一下 子就长成柏林、戛纳、威尼斯电影节,但只要能做到不断增强自身艺术积淀,树立明确且能够广为接受的价值观导向,在选片上继续秉持包容的态度,在组织上持续 关注细节,完善服务,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未来和前景是不可限量的。当然,我们更加希望看到的是,电影节的成功能够真正实现对电影行业发展的反哺与推动,那才 是对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