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青春片是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异军突起的一个类型,从《致青春》《小时代》系列,经由《同桌的你》到《匆匆那年》,不一而足。而《万物生长》似 乎也应该归于此类,属于青春成长主题。不同的是,它是追求个人风格、文艺内涵较重的李玉的作品,因而受众的心理期待与要求是不同的。李玉导演的电影作品, 始终没有离开抒写青春、成长、爱的主题,关注的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年轻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几年前的《苹果》《观音山》《二次曝光》是这样,最近上映的《万 物生长》同样融入了这样的主题。但对比之前的作品,《万物生长》却显得肤浅、表面化,不论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乏善可陈,与李玉其他作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影片《万物生长》改编自冯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以秋水为中心的医学院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爱情故事。创作者试图通过秋水的几段爱情,以及秋水同 宿舍“哥们儿”的“不靠谱”的生活,将青春的激情、成长的艰辛、精神的苦闷以及爱的彷徨具象在银幕之上,进而融进创作者对生命、生活的思考。同时希望影片 能够通过影像为观众展现出一个男孩向男人蜕变的过程。影片中的秋水及其同学们,肆无忌惮地挥霍着青春和时间,他们不务正业、自以为是、自私而任性,喝酒、 考试作弊、打群架、恋爱……看过影片,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仍然顽固而不自觉地冒出来:这到底是谁的青春!从影片中观众看不到任何普通人的青春,那是影片创 作者臆想出来的青春。或许在高校中会有某些类似的场景出现,但那是特例、是个别,是不正常不正确的行为,是会受到批评与侧目的,而不会如影片中那样大肆渲 染大为称道。影片对大学生活、大学学生的表现严重失真——混乱肮脏的环境、污言秽语的谩骂、抽烟喝酒的狂乱、不分场合的淫乱……基本上在影片中没有多少对 大学、大学生活的正面展现。创作者之所以要营造这么一种“不真实”的氛围,或许是为了表现青春的残酷与无奈吧,但失去真实的刻意“营造”,终究是不能打动 观众的心的。而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设计也缺乏逻辑的支撑,给人以突兀之感。冯唐曾坦言这是一部失败的小说:“本想写一个过程,却只写出一种状 态。”小说结构松散,故事主线不够明显,人物性格不够鲜明,小说的长处在于种种怪诞的描写和幽默诙谐的个性化语言,这样的作品本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李玉在 电影的二次创作中多次使用画外音的独白形式交代人物关系及人物内心的想法,确属无奈之举,但也反映出电影创作者电影化能力的不足。电影是依靠人物行动、人 物语言、人物形象来展现人物心理、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而不能简单地以独白的形式去“介绍”。影片中秋水与柳青只因偶然的邂逅便能够成为彼此念念不忘的 “恋人”,这情愫是如何产生的?影片交代的过于简单,因而其可信度颇值得怀疑。试想,一个有着深爱着自己的女友的大学生,偶然遇到一个年长自己又完全不了 解的熟女,便心生爱意,刻意地追求,多少有些牵强。如果仅是出于肉欲的吸引或许还说的过去,但影片却把它表现成刻骨铭心的爱,则是无稽之谈了。从影片中只 能看到过剩的荷尔蒙和没来由的宣泄,这些都和爱情无关。自以为是的秋水,妩媚动人的柳青以及妄图掌控一切的白露——在这段关系中,白露毫不知情,而秋水与 柳青则或有意或无意地“顺其自然”,影片中秋水和柳青去蹦极,观众看到的是他们拥抱时的美好,却看不到秋水此时是在为背叛爱情而自责还是在为偶然的激情而 窃喜。问题在于秋水和柳青怎么就相爱了。即便电影里秋水用了一通自白反省,反省自己是人渣、承认伤害女性、相爱不纯良等等。但是,他们怎么就爱得痛彻心扉 死去活来,观众实在没看明白。电影作为艺术,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性格都应该符合逻辑的发展,如果没有逻辑的支撑,影片即使再有个人风格、再有感觉,也是 无法打动观众的。
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影,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优秀的电影,虽然关乎娱 乐,但更关乎社会生活、时代精神、人文关怀。李玉以往的电影作品均是以青春、成长和爱为内涵的,体现出对社会、精神和个体人性的关照。《万物生长》或许也 抱有这种创作情怀,但却走火入魔了,影片在一种虚假的场景变换中,宣泄的不过是创作者自以为是的某些感觉罢了。因而,其失败也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