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马茂军: 读书做学问要有大格局,才能有创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28日11:30 来源:信息时报
马茂军在书房。马茂军在书房。

  【书房主人】

  马茂军,安徽滁州人,1966年生,1995年博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教授。2004年评为教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周必大研究会副会长。在中国古代散文史、思想史、文学史领域有较大影响。出版专著有《宋代散文史论》、《唐宋散文研究》、《中国古代散文思想史》、《北宋儒学与文学》、《宋代文人心态史》 《唐宋八大家散文》等。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陈宇强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马茂军戏称自己拥有的是一间真正的“书房”,因为“这书房有书也有房,白天读书,晚上睡觉,乐得其所。”这间书房由两间房打通组成的,靠墙的书柜内挤满了书。书柜正对着一张大书桌,供马茂军写字所用。而另外一角,是马茂军的卧榻。

  对于读书,马茂军有很深的体会。每年招了新的研究生,他都要给出一份长达五百本的书单。“我觉得现在来说,他们阅读量并不够。除去教科书和小说,本科生的阅读量也就一百本,研究生达到两百本,但是这并不够。”马茂军说:“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都要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建立起大的格局。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哪里还有可以空白的领域可以开拓,这样才能有创新的见解。”

  要多读书,且要读杂书

  马茂军家里所拥有的书房有四处,拥书多达两万册。“因为我夫人也是研究古代文学的,所以我们两个人的书都比较多。除了家里,我们两个人的办公室也放了一些书。我们在广州郊区书房有四间房间那么多大,放的书比家里的书房多一点。”马茂军说:“一直很喜欢书,当初读书的时候,每个月省吃俭用,抠出来的钱都用来买书。现在也很想买书,但是实在没办法,放不下那么多书。现在喜欢买一些年代久远的线装书,比如乾隆时期的线装书,既是一种收藏,也为了研究,两者相结合。在读线装书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书籍本身的气场,想象当时人是怎么看书的,经过多年辗转书在哪些人手上流传,这些都很有意思。”

  马茂军读书的面很广,他主张读书要杂,不要只限于一个专业学科内。所以文学、历史、地理、音乐、绘画、宗教等等,都是马茂军所喜欢阅读的。尤其是绘画,马茂军认为能带来很多不同的启发,无论是哪一学科的人,都能从绘画中得到启示。“比如说研究古代文学、历史的,单靠书籍的记载,我们很难具体直观地了解到唐朝时期的服饰、家具是什么样的。就算有文字记载,也不如唐朝宫廷绘画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直观,我们很直观地看到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生活环境是什么。也能知道‘绕床弄青梅’的床到底是什么样的。”

  正因为读书杂,马茂军家中的书类别也很多,一开始怎么排列成为一个大问题。“有一次找一本书花了很长的时间,到处找不着。后来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在目录学的基础上,进行编目,按照散文、宗教、历史之类的方法进行排列,还整理了一个目录。”

  建立大知识格局,挖掘别人未曾发现的空白

  对于自己的学生,马茂军希望他们能够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作为硕士研究生来说,真正学习的时间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写论文,第三学年找工作。第一学年还有很多课程,还有其他的一些安排,能够用以读书的时间其实少之又少。但是阅读是很必要的,只要达到一定的阅读量,视野才能开阔。第二学年写论文也有很多阅读,但是那种阅读是论文主题内的阅读,面很窄。”马茂军说:“我觉得他们读书速度并不快,其实掌握了一定方法,就可以很快地阅读。”

  马茂军总结的“读书十法”包括“站着读书法”、“百度读书法”、“前言后记法”、“提要法”、“反证法”、“抠字眼法”等。马茂军的这些方法是以自己亲身经验为基础,总结而成的。他并认为读书要讲方法,比如一个领域当中读上十本专著,其实观点内容都差不多,没有必要每本都通读,只要找出当中创新点、闪光点已经足矣。

  “百度读书法”是指在阅读前,需要对准备阅读的书籍有一定的了解。马茂军说:“有的人在开始阅读前,对书一点了解都没有,想要进入书里的世界还需要一个过程。我建议在读书前,先找找别人对书怎么评价的,他们认为本书的价值、精华在哪里,然后抓住最有创意、最有价值的地方深入去读,这样能很快抓住书的精髓。”

  在总结出的这些方法当中,很多都是为了节约时间所用的,扩大阅读量所用的。比如“前言后记目录法”,就是通过阅读一本书的前言、后记和目录,大概了解书的结构框架,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也许目前阅读这本书的时间并不够,或者暂时不是太感兴趣,只是作为一个了解。但是在写作中涉及到这部分的信息,脑海中有个大致的印象会有这部分的资料,就能挖出来了。”马茂军认为要学会速读,这样才能快速地扩大阅读量,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格局。但是马茂军强调,速读必须要和精读结合起来,有些书籍作为背景了解,速读是可以的,能够节约很多时间。但是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经典的著作,需要精读,必须逐句逐字地“抠字眼”。

  “有时我们必须不断对比几个句子或者字眼的不同,从这些不同中去挖掘别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但是如果你的阅读量不够,你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挖掘。首先我们必须先通过阅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格局,其次必须要有与众不同的视角,才能挖掘到新的空白。如果我们都是读一样的东西,那么我们的发现都会是一样,不能有新发现。”马茂军说:“读书要和别人不一样,做出的研究才会不一样。比如胡适,他也喜欢读佛藏道藏,所以掌握的材料不一样,最后得出的研究成果是与众不同的。”

  私人阅读

  如今的阅读更为功利化 需要更关注内心的阅读

  信息时报:和如今的学生们对比,与你求学时候的阅读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马茂军:现在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阅读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他们一进来就开始焦虑于毕业之后的事情,阅读也为了找工作这个目标服务。但是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读书就是很简单,读书就是读书,没有想到找工作而读书。那种读书,是快乐的读书。

  但是我觉得也不能完全怪学生,这与如今的时代有关。学生们一进来,开学典礼上辅导员就和他们说,在大学期间要为了以后找工作好好准备。一入学就感受到就业的紧张气氛,还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吗?当时代为了生计普遍焦虑紧张,都在追求物质,我们的灵魂就无处安放了。就精神层面而言,我觉得中国人太“穷”了。我们希望为身体搭建高楼大厦,但也需要为精神筑建殿堂。

  信息时报:能介绍一些你觉得有意义的书吗?

  马茂军:我们现在应该多读点唐诗、老庄的东西。经济物质上的东西我们现在并不缺少,应在精神世界上有所追求。尤其是禅宗的著作,我觉得对我们现在如何看待世界与内心有一些启示。可能直接阅读禅宗会有点困难,可以先从蔡至忠的《禅说》漫画、铃木大拙的著作入手,他们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读者。当有一定基础之后,可以慢慢地阅读更经典的著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