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人物访谈 >> 正文
故事梗概:两个美丽的草原公主,一个尊为王府的福晋,一个因为部落的仇杀而沦为奴隶。成为福晋的公主长年不孕,谋划把成为奴隶的公主献给王爷替自己传宗接代,赐其名为“达古拉”。不料,王爷出门狩猎时坠马身亡,而王爷的不育之谜也大白天下。福晋悲叹自己被欺骗的命运,决定再嫁给她扶植的新王,而新王却与“达古拉”青梅竹马,正一心想迎娶心上人。此时,先前在仇杀中落败的部落以为迎来了报仇雪耻的机会,挑拨未被选立为王的先王亲侄子发动暴乱。福晋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一边鼓动新王应战,一边又劝说先王亲侄子以新王出让“达古拉”公主为条件放下兵刃。在战旗猎猎的草原上,一对有情人生离死别,本来可成为新王福晋的“达古拉”公主为了部族的安宁与和平,毅然走向敌阵,避免了又一次大规模的仇杀。她的故事,化成了一首在草原上传唱千古的民歌《达古拉》。
看点:民族电影领域里的“演而优则导”
本片导演鄂布斯是我国著名达斡尔族演员,主演过《嘎达梅林》等多部影片,曾获得骏马奖最佳男演员、电影表演学会“金凤凰奖”等重要奖项。《公主为奴》是他第一次担任编剧兼导演、花费3年时间完成的一部心血之作。
本片是风格纯正的蒙古族题材电影,以一首草原上广泛流传的民歌为故事素材,讲述了清朝科尔沁草原上发生的一个悲剧故事。
剧中的服饰、道具、音乐等都非常考究。在《狼图腾》中扮演女主角的蒙古国演员昂哈妮玛,在本片中也有出色的表演。
由于该电影中浓墨重彩的草原历史文化展示,《公主为奴》剧组被选定代表北京民族电影展,出席了4月16日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走红地毯的仪式。
对 话
导演鄂布斯:
游牧文化的思想和精神比它的风情更有价值
问:电影故事的来源是什么,编剧如何进行改编创作?
鄂布斯:草原上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用歌声来传唱的,这部电影根据民歌《达古拉》改编。《达古拉》讲述一个远嫁的姑娘思念家乡。我们曾经为这首歌采访了很多蒙古族老人,没想到他们说法不一,而且有些分歧还很大。于是创作人员把几个说法综合了一下,整个过程经历了两年多,剧本改了六七稿。
可以说,这个故事没有一个固定的原型,但相似的主题、故事、人物在草原的传说里有许多。故事中,公主为了部落的和平自我牺牲,这样的故事在草原的历史上是不少的。比如,铁木真的生母诃额仑就是这样一位有魄力、具有务实精神的女性。蒙古族的女人能做出这样深明大义的举动,因为她们深刻地理解草原的生命状态,能接受并承担这样的使命。
问:但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女性把自己当做部族争斗的战利品,不能不说是男权文化的一种病症,后世除了歌颂她、敬仰她之外,似乎缺乏一点反思。
鄂布斯:这样的故事以及对故事主人公的赞颂,都来源于草原游牧文明,离开这个背景,就会失去文化的逻辑。传统社会中的草原有其特有的文化生态,草原女人的思维与农耕文明背景下的女性不同,当然也与现代女性不同。我们为此请教了专家,他们都能接受这个结局。
问:您的第一部作品为什么选择反战、和平、大爱这样的主题?
鄂布斯:因为我思虑很久,觉得这是一种终极的精神。现代世界缺乏这种东西。我不是想说教,但我也想通过自己的电影影响观众。有人说游牧文化风情是电影的看点,但我觉得游牧文化的思想和精神更有价值。
问:故事中意外地提到清朝,而且这个“缺席的在场者”似乎参与了草原上的部落争斗。为何会有这样一个情节设置?
鄂布斯:其实这场戏如果不加,基本故事仍然完整。但为了加强故事的历史质感,我特意把清朝放进去。昂哈妮玛扮演的福晋在剧本中也有朝廷的亲戚,但后来由于篇幅的原因略去。
这部电影也可以做到像蒙古国拍的一样,看不到一点中华民族的痕迹,但这不对,蒙古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绝对是不可分的,这就是中国的历史。电影的美术由我自己担任,服装和道具,我一定要求是具体的清朝蒙古式的,而不是任何不明年代的蒙古式的。比如剧中战争戏中的枪是带红缨的,有人说为什么不用更好看的成吉思汗年代的枪?我认为不可行。很多人觉得历史不重要,所以一些少数民族电影中就会出现随意编造的东西,但我很在意这方面,不能为了好看而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