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谍战题材电视剧的创新和突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22日09:58 来源:光明日报 陈先义

  近年来,谍战剧创作因题材、风格的雷同等因素,饱受诟病。然而,《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的播出,则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感受。我认为它不仅是谍战戏创作的新突破,也给整个抗战题材戏的创作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新气象。因此,这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好作品。说它创新,我认为,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小人物照样可以表现荡气回肠的大题材。《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的主人公王大花,原本是一个靠开鱼锅饼子店维持生计的朴实村妇。因为家庭突然发生巨大变故,她被逼无奈,抛家舍业去他乡谋生。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当亡国奴的屈辱,使她的革命觉悟迅速提高,逐渐成长为我党谍报战线一个优秀的女特工。回顾过去的谍战戏,要么是训练有素的专业特工,要么是老资格的共产党员,由一个土得掉渣的乡村妇女担当主角,这是以往同类题材影片从来没有过的。王大花在投身革命之前,既不知道革命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关于“组织”的内涵,她是带着一个乡村妇女的淳朴和执着,跌跌撞撞地进入了革命队伍的,最终成为一名无比坚定的革命战士。

  这个独特角度的切入,给演员以充分的表现空间。整部戏,从大花三姐妹,到专业特工夏家河、韩山东,再到唐全礼、江桂芬等都是身份平常的底层小人物,而小人物映射的却是时代大主题,人物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是全国轰轰烈烈的抗日战场。正是这样一些小人物小故事,揭示了中华民族14年如火如荼的抗敌御侮的伟大战争。运用底层叙事的方式表现抗日的大题材,是这部戏的亮点,也是这部戏的看点,它给山穷水尽的谍战戏创作开了一个新生面。

  其次,作品写出了人物的成长史,写出了人物由被动到主动投身革命的过程。电视剧具有很强的故事性,环环相扣,时时有悬念,处处有高潮,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了观众。故事从一开始,就把王大花这个乡村女性的命运同革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当她的丈夫唐全礼被日本人杀害后,孤儿寡母开始了向大连的逃难之旅。影片中的许多情节,不仅十分符合王大花这个乡村妇女的特定身份,故事也充满了极强的传奇色彩。

  如果说开始阶段王大花的革命行动还有点误打误撞的盲目的话,后来的几次重要行动,王大花完全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自觉的革命战士。如根据我地下党的计划要炸沉日军船只,急需把雷管放进船上,是王大花想出了妙计,然后成功炸船。这些情节的设计与人物身份都高度契合,因此也能够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全剧巧妙地运用王大花的一手绝活“鱼锅饼子”这样一种东北小吃,不仅给了人物一种特定的身份,也给了她立足大连、与各方联系的一种方式。因为鱼锅饼子,她可以与汉奸商人邵登年交往,也可以与日军头目青木建立特殊关系,鱼锅饼子不仅成为她特定身份的掩护,也是她与敌人展开斗争的“道具”。而这一切,都必须具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和生活历练。

  最后,在情感戏表现上的创新打动了观众。准确地说它不是纯粹的情感戏,但情感成为这部戏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其中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夏家河与韩山东的战友情谊,王大花与夏家河、江桂芬的一波三折的爱情及友情,还有王大花与钢蛋、小货郎与母亲的母子情感,都十分动人。这其中,夏家河与王大花、江桂芬的关系,完全超脱了以往三角恋爱的俗套,故事结构非常真实。革命工作的特殊需要使这些本来真实的情感不能表露,因而也使这部戏在情感表现方面有了特有的魅力。但是作品张弛有度,它没有任性地或者夸张地去表现情感,而始终让情感这条副线服从于革命和抗日这条主线。这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时代特色,从而也更加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谍战戏,也包括所有的抗战题材戏,在同类题材作品扎堆出现的背景下,要想赢得观众,需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有所创新。《王大花的革命生涯》虽然在某些细节表现上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它的确走出了一条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之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