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文学机构访谈 >> 正文

扎根于苏北大地的写作者——访淮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严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20日12:02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晓林

  严苏的小说不以怪诞来哗众取宠,也不以翻新来吸引人眼球,而是按照自己的写作方向和艺术价值观、审美价值观,介入当下的现实生活,以朴实无华的艺术真实连接着乡村生活,以饱满结实的鲜活内容,散发着泥土般的芬芳,以沉静冲淡的风格,传达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思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苏北风俗、民情的历史画卷。

  淮周刊: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严苏:我的创作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的淮阴县实验小学有一群富有个性和理想的年青人——这群人白天是孩子王,到了晚上便伏案耕耘,做着文学梦。受其影响,我也成了做梦人。

  淮周刊:谈一下你的人生经历好吗?在你的人生历程中,有哪些人或事让你最难忘?

  严苏:我的人生经历较为丰富,先在农村生活,后进入城市,算是两栖者。从事的职业有:教师、会计、记者、编辑。人生最难忘的人是淮阴县教师进修学校的王筠霆老师,他是良师,也是益友。还有一群好同事、好文友,他们是戴珩、何言宏、吴光辉……文学是一条艰辛路,有了他们,行走不再寂寞。

  淮周刊:谈谈你的小说艺术风格或特征?在小说创作上,你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风格?你认为自己达到了吗?

  严苏:1994年,我从淮阴县广播电视局调入淮阴市文联工作,我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也从那时开始。写了20年,累计有300多万字。我的小说追求自然,不跟风,不赶时尚,如一名农夫,埋头打理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艺术风格,我追求一种气味——一种有别于他人的气味。艺术无止境,我正在行走中。

  淮周刊:你的小说风格,是受到哪些作家的影响?

  严苏:风格即气度。一个人的气度跟他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我的青少年期在农村度过,1980年参加工作,地点在县城。县城与农村毗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还没有离开农村。我早期阅读的作品农村题材占多,后来杂一些,城市题材、爱情题材,国内、国外的都读。说起影响,早年创作时会想起高晓声、贾平凹,随着时间推移,现在打开电脑,想的是自己作品中的人物。

  淮周刊:你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困惑?如果有,又是如何化解的?

  严苏:做任何事都会有困惑,困惑谁都有。创作时,我常遇困惑,这时我会停下来,外出走一走,有了感觉再继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地气。

  淮周刊:你在创作小说时,需不需要做前期准备工作?如果需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严苏:好记性不如慢笔头。这是我小时候听到的一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并一直在做——我把平常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这些都成了我的创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中有“米”,“做饭”不慌。

  文学是艺术,采撷的是生活的浪花,而不是整瓢水

  淮周刊:文学评论家张柠说过:“我们反复强调作家要表现现实,但如果失去中国文化根基的魂,简单的表现现实就是抄袭现实,这是没有意义的。”请结合你的小说创作,谈谈你是如何“表现现实”的?又是如何克服“抄袭现实”的。

  严苏:创作离不开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抄袭现实”是初学写作者干的事,文学是艺术,采撷的是生活的浪花,而不是整瓢水。

  淮周刊:由于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当下有些作家产生了这样的一些错误理解,将民族性视为本土文学生长的障碍,“祛除民族性”、“追求普适性”成为一种文学潮流。请问你是怎么看待和理解文学的民族性?你在小说创作中又是如何坚持文学的民族性?

  严苏:这是个大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民族性?我理解就是残留在一个民族身上的污垢。如何让这个民族去掉污垢,变得干净,体面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光作家,也是每个有良知的公民都应思考的问题。作家应给人向上的东西,传递“正能量”,摒弃阴暗,拒绝颓废。

  淮周刊:一个优秀的作家,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我读过你不少小说,如《翻毛皮鞋》《长在天上的庄稼》《九品》《新上任的八品芝麻官》《县官老孟》《民政干事》等,就有不少鲜活的细节。请问你在生活中是如何捕捉这些细节的?在小说创作中,你又是如何关注细节的?

  严苏:写作者都喜爱观察生活,这是职业习惯。前面说过,我喜爱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过去记在纸上,现在记在手机上,创作时翻出来看一看,好的东西就派上了用场。

  淮周刊:你心中的好小说,有什么标准?

  严苏:我做了12年《短小说》杂志执行主编,我的选稿标准是不求所有读者都说好,阅读群体中有一部分人认可就深感快慰。有读者,就是好小说。

  淮周刊:一个好的作家,不仅知道要写什么,关键还要会听什么。作为一位作家,你是如何看待批评家的意见的?

  严苏:创作与批评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作家要想走得正,行得远,必须与批评家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批评家是医生,有了他们,作家才能身心两健。

  淮周刊:现在有些地方,比如上海,在尝试一种前置作品研讨会,即对作家新完成的文稿进行研讨,在听取研讨会与会者的意见后,作家再进行修改,出版。请问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前置作品研讨会的?近年来,淮安的文学研讨会多了起来,每年都要搞几场,这些研讨会都是后置的。请问你有没有想搞前置作品研讨会的想法或打算?

  严苏:作家写好初稿,邀请专家与学者研讨,听取意见,作出修改,继而出版,读者捧读的是没有瑕疵与遗憾的好作品。这种形式比后置研讨会好,我赞成。

  你说的没错,近几年淮安的文学作品研讨会确实多起来,今年最多,仅上半年就举办四场,都是后置的。研讨时专家与学者在肯定作品的同时,也提出一些中肯意见。但是书已出版,瑕疵与遗憾无法弥补。基于此,今后我们会考虑前置研讨会,多做有益于作者的事。

  网络文学给纯文学作家提出新要求

  淮周刊:在纯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一个作家辛辛苦苦地写出一本书,正常也就是一二千册的销量,能够过万的,那就非常了不起。而在网络上,一个写手的一部小说的点击量上百万,那是一件很寻常的事。请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严苏:网络文学的出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活节奏加快,阅读变得简单而又便捷——打开电脑,轻点鼠标,作品就出来了,这比捧读书籍方便。读者数量都是一定的,部分人兴趣转向网络,图书市场必然萎缩。这给纯文学作家提出新要求——如何写、写什么。可以肯定地说,不管网络文学如何发展,纸质书籍不会消失,纯文学作家和网络作家同样受人尊敬。

  淮周刊:据说,你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能否给大家透露一下这部小说的创作情况?这部小说与你以往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严苏:三年前我就在构思这部小说,当时定名为《故土》,写到一半时更名为《古槐》。6月1日完稿,7月18日改定。这是我的第二部长篇,我的大部分积累都在这部作品里。孩子是自己的好,但我不敢说这部小说有多好,也不敢说与过去的小说有什么不同处。手心手背都是肉,小说出来了,大家就知道了。

  淮周刊:目前,微信很流行,许多人都开了微信?请问你开了微信吗?你怎么看待微阅读的?

  严苏:我是今年初开的微信,跟家人差不多同步。微信里有很多好东西,是发件人发进朋友圈供大家分享的。从这方面说,读信人花很短时间就可获取大量信息,挺好的。毋庸讳言,微信上个人化的东西多,糟粕也不少,看了花时间。我个人认为,凡事有个度,适可为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