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陈可辛:融合了感动和思考才算好影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20日10:53 来源:北京日报  王蓁

  问:您曾经在威尼斯电影节担任评委,这次又担任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能谈谈工作进度以及二者在评审标准方面有哪些不同吗?

  答:我们到现在只看了三部电影,还没有认真交流应该把奖颁给谁。入围的15部影片只有两部华语电影,评审中只有我跟周迅是来自中国的代表,我们的两票不能推翻别人的决定。当大家对一部电影都有争议时,评委主席往往会有更大的话语权。

  我看不出北影节跟威尼斯电影节有很大区别。对于我来讲,我还是希望一部电影能够刺激思考。如果一部影片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没有思考,我觉得这是不太有意义的。思考之外,希望这个电影能够感动人。不少人觉得这两个东西有冲突,认为感动的时候不能客观思考,但是我觉得这两个东西能够共融到一部电影中,对我而言,这才算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

  问:北京国际电影节作为新晋的年轻电影节,您觉得它今后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答:中国电影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的市场很大,国际的电影人都对中国这块市场看得很重,都乐意参加北影节。不过,我们应该考虑他们把电影带进来的同时,如何利用这个机会让中国的电影“走出去”。我们做电影节的主场,意义就在于让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出去”。

  不过,中国电影要打到海外市场,变得跟美国电影一样有世界影响力,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这个不是我们一天半天能够改变的,也不是说GDP有多高就能改变的。

  问:目前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在您看来,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难度在哪里?

  答:尽管一些影评人、知识分子不是很认可的电影拿到很高的票房,但整体来讲,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好。而且只有这样,更文艺的电影,或者不是纯商业的电影,才可能获得更大空间。

  有人认为中国电影难以到达海外市场,是因为类型太单一。果真是这样吗?中国的电影类型并不单一,但对于海外市场有接受程度的问题,就像以前大家都觉得香港电影只有动作片,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但是外国只买我们的动作片。人家为什么要看你的爱情片、情怀片、你的有关回忆的电影呢?那又不是他们的情怀,讲的又不是他们的语言,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问:很多人说正宗的香港电影越来越少,偏向内地化。您作为香港导演拍《亲爱的》,也是用了内地的班底,是为了迎合内地市场吗?

  答:你在内地拍戏当然要迎合内地市场。在香港,还有人觉得这里有人为因素,就是内地对香港导演、香港电影的排斥。我不认同。你看今年春节每一部电影主创都是香港人。这几年除了《泰囧》,破十亿元票房的电影都有香港人在里面。那它叫不叫香港电影?它也是香港电影人拍的嘛。我觉得香港电影人是比较容易磨合的,他在不同地方就拍不同的电影,就像当年我去美国拍戏,我在美国拍港产片吗?也不可能。

  问:有人说《中国合伙人》偏商业化,《亲爱的》是介于商业和文艺之间,哪种类型的电影是您更想去做的?

  答:其实我不知道怎么去区分哪部更商业,哪部更文艺,这个很难区分。只能说我在拍那个阶段我最有感受的题材,当然我们对市场也要负一定的责任。以前的责任就是一个电影不应该亏钱,这个在近年的中国市场已经不是很难实现的事了。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喜好,如果拍自己的弱项或者不喜欢的,怎么拍也拍不好。我每个阶段都是拍我最喜欢、最有兴趣的题材。

  【人物档案】

  香港电影导演陈可辛2014年携《中国合伙人》参加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一年后,他又以“天坛奖”评委的身份亮相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2005年电影《如果·爱》是陈可辛进军内地的首部作品,十年里,他在内地市场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近两年执导的《中国合伙人》《亲爱的》更为他赢得“最接地气导演”称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