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影展票卖得最火的电影是什么?不是好莱坞大片《阿凡达》 《复仇者联盟》 ,也不是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的代表作《这个杀手不太冷》 《第五元素》 ,而是意大利导演塞尔乔·莱翁内1984年在美国执导的文艺范儿黑帮史诗片《美国往事》 。
这个颇令人惊讶的结果来自北京国际电影节官方票务系统支持平台格瓦拉生活网的统计数据。位列《美国往事》之后的,是《消失的爱人》 《布达佩斯大饭店》 《教父》 《鸟人》等艺术性颇强的奥斯卡提名或获奖影片,而《冬眠》 《爱在黎明破晓前》等更为小众的文艺片亦有不少观众捧场。同样令人惊讶的还有影展售票的速度。据格瓦拉生活网副总裁顾莹介绍,在4月9日正式开票后3分钟出票量即破万张,很多热门影片的选座页面几分钟便呈现满员状态。截至4月12日,格瓦拉北京国际电影节影展的销售额已达350万元。
艺术影院的“初春”
以上种种“怪现象” ,与平素里商业电影称霸中国电影市场的“常态”相去甚远。难怪有评论称,北京国际电影节成了“文青”们的饕餮盛宴。以此为契机,亦有业内人士高呼,中国已初步具备了建立艺术影院的市场环境。“ 《白日焰火》 《失孤》等成功案例证明,国产文艺片有能力在市场上求生存。 ”电影学者左衡认为,国产文艺片的“春天”得益于观众结构的变化。“随着电影市场的成熟和电影文化的普及,中国观众的需求日趋多元化,这为文艺片的细分市场带来了发展机遇。 ”左衡表示,“相信只要有足够的优质产品供应,艺术影院完全有能力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立足。 ”
负责本次电影节影展策划工作的沙丹从来没有对展映影片的票房有过担忧,多年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的经验,令他对北京文艺片观众的喜好了如指掌。“绝大部分经典文艺片大家只在电视或电脑上看过,如果有机会在大银幕上观看,很多铁杆影迷都会买票进场。 ”沙丹指出,与经济利益至上的商业放映相比,北京国际电影节影展的选片标准是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三性统一,这就为很多根本没有机会进入主流院线的文艺片提供了绝好的展映机会。
沙丹素来认为,艺术电影并不等同于小众电影。“优秀的文艺片同样能够很大众,像《教父》 《消失的爱人》这样的卖座影片,就很难简单地界定为文艺片或商业片。 ”影展售票的火爆,令沙丹充满期待: “希望影迷们不仅看艺术电影,更能够通过长时期的文化熏陶,学会艺术地看电影,这才是举办影展的终极目的。 ”
互联网+艺术影院
除了选片的艺术,对于文艺片而言,营销的艺术同样很重要。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部副部长张怡坦言,前几届电影节展映的影片也是佳作云集,但因为信息公布时间较晚、购票渠道较为单一等原因,导致很多影迷错失了观影的机会。“今年的展映我们委托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选片和宣传,他们做了多年的艺术影片展映,经验十分丰富。此外,我们还借鉴了商业电影的推广模式,增加了电商购票渠道。 ”张怡表示。
针对不同的用户,影展主办方制定了不同的排片和营销策略。例如, 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电影资料馆等老牌艺术影院主要排映文艺片,外国人聚集的三里屯、望京影院主要排映各国获奖佳片,白领较多的CBD、大悦城影院主要排映商业片。此外,格瓦拉也依托平台优势,推送了不同类型的服务信息。例如,针对想买票却不知选择哪部影片的观众推送了“选择困难症,不要错过这些好电影”等内容,针对已经购票的用户推送了“关于取票的那点事”以及变更提醒通知等内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尽管市场环境在不断改善,但艺术影院在国内仍是“星星之火” 。在沙丹看来,掣肘中国艺术影院进一步发展的两大因素,一是片源不足,二是人才缺失。“片源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优质国产文艺片的供应量有限,这是因为我们的市场没有为其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 ”沙丹分析道,“而由于进口片数量所限,在中国公映的绝大多数外国电影都是商业片,没有被引进的外国文艺片只能通过影展的形式放映,这无疑会极大地缩减文艺片潜在观众的范围。 ”而有能力经营艺术影院的人才,在国内更是稀缺资源。“与商业影院相比,艺术影院对于管理者专业素养、艺术视野、价值判断力的要求更加苛刻。 ”沙丹表示,“所以说艺术影院不是一天建成的,它与整个国家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
曾执导过《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等小成本文艺片的青年导演李睿珺,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影院能够为自己的心血之作提供放映机会。“观众有机会在影院里观看文艺片,才能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究竟喜不喜欢这样的电影。如果他们喜欢,影院就能获益并增加排片,这又会为投资者带来一点信心:原来文艺片不一定都赔钱。 ”李睿珺真诚地表示,“只有让一直致力于创作反映我们真实生活的影片的导演更好地生存下去,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艺术电影的创作队伍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