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少数民族戏剧重振雄风,人才是第一要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7日13:27 来源:中国民族报

  由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培训班”,目前正在北京举办。来自12个省(区)的藏、壮、彝、傣、白等民族的30多名剧作家,正接受着戏剧专业培训。

  培训班上,剧作家们能聆听著名学者、资深编剧的授课,观摩戏剧精品,还能将课程培训与作品辅导、交流结合起来。培训旨在使学员们打开创作眼界,提升创作水平。

  据参加培训的剧作家反映,目前制约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原因除了市场之外,院团本身的编创人才青黄不接、缺乏创新,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此次培训班,正是解决人才问题的一次尝试。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戏剧不仅具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厚重的文化内容,更是民族心理、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积淀。正像邓小平曾对到四川就任的官员说过的:“到四川怎么能不看川剧呢?”言下之意,戏曲是一方水土民风民情的折射,不可不重视。

  我国对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不可谓不重视。譬如,帮助民族地区建立专业院团、定期组织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并进行评奖等。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转变,戏剧是越来越被冷落了,尤其是少数民族戏剧,本身受众面就窄,传承渠道主要靠口耳相传,因此,外部冲击之下萎缩更甚。一些剧目即使评了奖,也往往如同刀枪入库、放马南山,被雪藏起来。

  少数民族戏剧要重振雄风,回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视野之中,需要的是不断创新,将传统韵味与现代需求结合,将老故事与新故事结合,将原有的表现手段与先进的舞美包装结合。首先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价值的好剧本,然后再将其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

  当前,很多戏剧院团存在的问题是,老一辈编剧大多退休,即便继续创作,无论是写作思路还是创作手法,都较难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及价值需求。而编剧新生力量又显得后劲不足。尤其是创作少数民族戏剧,需要深厚的民族文化修养和生活积累,如果火候不够,就驾驭不了这个剧种。比如,藏戏是深深扎根于藏族农牧区的,如果不懂藏文化,不了解藏民族心理以及藏戏本身的特点,是写不好藏戏的。

  现在,很多戏种都是由民间艺术团体以小戏的形式,行走于乡间表演。而这种民间团队的基础设备差,资金短缺,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师徒传承也较为随意,故而难登大雅之堂,更别说将这些剧种发扬光大。因此,政府和社会的扶持还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面包括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人才的培养。

  像藏戏,近些年在政府的关心下,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除了专业团队,还涌现了很多民间藏剧团,几乎遍布西藏每个县、每个乡。我国戏曲学习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也首次开设了藏戏专业,将这一剧种的人才培养纳入专业化轨道。

  戏剧作为一门艺术,要发展要创新,人才是第一要务。当然,戏剧人才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能奢望其培养能一蹴而就。但是,国家应建立相关人才培养机制,以人才促发展,使少数民族戏剧振兴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