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诗歌 >> 今日作家 >> 正文

志摩之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7日13:25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久辛

  在“徐志摩诗歌节”的诗歌论坛上,我想还是得围绕着徐志摩来谈。虽然诗人徐志摩的生命很短暂,只有34岁,再除去他少年蒙懵之时,恐怕他真正富有创造力的生命,超不过24年。在这短暂的生命里,徐志摩经历了他较之常人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无论是他与梁启超、胡适、陈西滢、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的请教、交流与思想的互动,还是他与张幼仪、陆小曼、林徽因的婚恋,与凌叔华、韩湘眉的情感生活等,虽然不尽如人意,而且跌宕起伏,但是我们稍一想象便会发现:假若他不曾与那么多优秀杰出的大家在一起,仅仅是一个乡绅的纨绔子弟,那么他又能有什么作为呢?他的情感生活怎么可能如此的丰富多彩,又如此的时空交错、大起大落呢?想想他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乘飞机在南京与北京之间穿梭,既为教学又为生活,既为事业又为情感,就是今天的白领、教授、基层官员要达此自由,恐怕也是望尘莫及的。由此,徐志摩的人生,一是家庭的富裕使他完成了基础教育,二是他的聪颖与慧智,使他交结了天下的英杰,内外用心,始成“诗之情圣” 。

  我以为,这是天意,乃水到渠成,可不是什么人想学就能学得来的。在这里我更想琢磨一下,我们能从徐志摩的人生经历中学到些什么?在我看来,最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品鉴、玩味的:一是他诗中的情调与他生活的志趣是吻合的,也就是说他的生之理念与诗之表达是统一的。经典诗作《再别康桥》就集中体现了他愁绪中含着的浪漫期待,以及期待中的浪漫,既是那么轻盈又是那么凝重,既是那么随意又是押着韵的工整。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情怀或情愫,还非在英国或欧洲不能得,换句话说就是,此时此地作此诗,非此妄想也。我们也有过无数的此时此地,但却没有做出此诗。这个现象构成了“此一时”与“彼一时”的时过境迁,或者说是失之交臂,值得我们回味反思,也是徐志摩对当代诗人捕捉“灵感”的启示意义之一。

  二是从徐志摩短暂的生命却获得如此高的生命质量来看,他融进文明精神的底气与勇气,以及他事实上所达到的艺术成就都说明了他超凡的“觉悟”水平何其了得。每每想到徐志摩与那么多当时的鸿儒大家的友谊与交往,我就有一种敬畏,我觉得他有非常卓越的自信力,否则他无法获得这种坚定不移的心理素质,尤其他还给泰戈尔作过翻译(泰戈尔给徐志摩起了一个印度名字:素思玛) ,甚至还在工作中获得了珍稀的友谊,这不能不说他为人的诚挚与机敏,或许也是第一流的。他的机遇当然了得,但不是所有人看到机遇便都能够抓住,也就是说徐志摩没有“乡下人”的自卑,这一点尤其重要。哪怕你就是乡下人,也要有乡下人真理在握、敢与泰斗交手过招的自信和勇气,而这种依赖自身的力量与鸿儒大家的精神交流,或许正是徐志摩与泰戈尔、梁启超成为隔辈兄弟的重要经验。

  三是徐志摩的行动果敢,换句话说,就是他谋事与做事能始终践行理想的精神。早在1923年,他就发起创办“新月社” ,后来与胡适等又创办《现代诗评》 ,不久又主编《新月》月刊,可以说年轻的徐志摩在他还不足以担当如此重任之时,稚嫩的肩膀就大胆挑起了千钧重担。明知力有不逮,却勇于强求,这就是一种非凡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就非凡之事的非凡精神。尽管他英年早逝,但成就依然。他的生命质量,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衡量,都是浓缩的精华。设若徐志摩没有意外早逝,而是天年高寿若郭沫若,那他的成就就更是令人崇仰了!

  四是徐志摩诗歌创作中自觉的修辞意识和对音韵感的不懈追求。在《沙扬娜拉》 《雪花的快乐》 《再别康桥》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诗人对修辞的刻意追求。有时一个字一个词里,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那种音韵之美与修辞之妙的况味,真有一种品尝欧式咖啡的滋味,却含了汉语独有的简约与儒雅。徐志摩的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诗都含着一种雅致的情调,而这种雅致的充分表达,则全赖修辞舒缓徐急的转折、汉语精确微巧的着色。

  五是开阔又细腻的胸怀与笔力,使徐志摩的诗歌别有洞天。这里有一个关键处,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他在英国写“康桥” ,则身心沉入“康桥”的每一脚步内的八方情境,看:“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里词语的转换,不仅细微,而且溶进了他全部的情感。“星辉” 、“笙箫” 、“夏虫”等等,仿佛也被他赋予了生命的痛惜之情;再如为日本少女写的《沙扬娜拉(再见) 》 ,那情绪中的丽句迭出,紧紧抓住了少女的媚态,如:“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等等,他抓住了极具特征的感觉细节,使这精妙又神妙的表达,实现了叩人心扉的艺术效果。我前边说徐志摩“开阔又细腻” ,没错,他无论写英国的“康桥” ,还是写日本少女,他的视野是“全球化”的,这种创造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珍稀的取材之开阔、表达之开阔、精神之开阔。

  统观诗人徐志摩的一生,我以为,可以说是“高质量”的一生。他“大处” ,天南地北地谋划奔波,他“小处” ,精微细沫地神思漫想,活的真正是一个诗人的一生。最后,我还想再说一点——就是他的“帅气” ,一是天生英俊,二是后天讲究,什么时候看见照片上的他,都是西装革履、风流倜傥。如果我们用文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的装束,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少男少女热爱他和他的诗歌了。因为他诗性的人生像太阳,不仅他自己光芒万丈,也让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沐浴在他的阳光下,令他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甚至力量!

  徐志摩不朽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