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少儿 >> 新闻资讯 >> 正文

伟大也要有人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7日12:32 来源:中国作家网 韩毓海

  1.马克思究竟是哪儿人呢?

  马克思(1818—1883)是德国人吗?实际上,马克思出生的时候,还没有德国这个国家呢(德意志帝国成立于1871年)!那么,马克思是普鲁士人吗?可如今普鲁士这个国家早就不存在了(“二战”结束后,连德国的普鲁士省也被取消了)。

  其实,就像卢梭不是法国人而是日内瓦人一样,马克思原本是法国人,而不是普鲁士人。

  马克思的家乡特利尔,原属莱茵联邦,归拿破仑治下的法国管辖,拿破仑把自己最钟爱的小弟弟热罗姆任命为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国王。1815年6月,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被东欧的“神圣同盟”打败后,这个地区才作为战果被普鲁士收入囊中,而马克思童年经历的是:莱茵地区的居民希望成为法国人,希望回到 拿破仑的法国去。

  马克思的这种童年经历与诗人海涅类似。海涅,1797年12月13日生于莱茵地区,是马克思的老乡,后来成为马克思的挚友。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 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巨商家庭(今天,渝新欧铁路的终点就是杜塞尔多夫,这条铁路把中国重庆与马克思的欧洲故乡莱茵联结起来,构成了“新丝绸之路”的主 干),他是著名的金融大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亲戚。

  海涅比梅耶·罗斯柴尔德最小的儿子詹姆斯小5岁,后者在20岁时去了巴黎,经过一番摸爬滚打,最终由一个顽劣少年成为了法国最有权势的银行家。 海涅起初走的也是当银行家的道路,青年时代,他在叔叔所罗门的照顾下,在汉堡经营了一阵银行业务。后来,他的经历却变得与马克思相同:海涅先后在波恩和柏 林学习法律,从那时起,他开始写诗并脱离了犹太教,把名字由哈伊姆(Hayyim)改为了海因里希,并宣布信仰社会主义。

  与海涅一样,马克思也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青年时代也写了大量的爱情诗,而且他们都出身于犹太豪门世家。

  海涅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完整地经历了拿破仑战争。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开进莱茵河流域,对那里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民主改革。法军的这些改革, 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的改善,比如犹太人过去是不能从政、不能从事律师这种职业的,拿破仑来了,这些禁令被废除了,所以,许多犹太思 想家都是崇拜拿破仑的, 除了马克思、海涅之外,拿破仑的拥趸还包括尼采。

  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认为,罗马帝国崩溃后, 欧洲就被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奴隶道德”所麻醉,欧洲只有一个真正的英雄,他代表“主人道德”,这个英雄就是拿破仑。尼采说:“拿破仑是那个时代最孤独的 人,是出生太晚、生不逢时的人。高贵理想问题已经化作拿破仑的肉身。人们或许应当想一想,这是个什么问题,拿破仑,这个非人和超人的问题……”

  恩格斯并没有把拿破仑当超人,不过他也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被英国、荷兰、普鲁士联军打败后,莱茵地区归了普鲁士,特利尔的犹太人开始遭受迫害,包括屈从于禁止他们从事某些职业的法 令。马克思的父亲海因里希·马克思为了当律师,就不得不改宗路德教,这使他非常怀念拿破仑。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说,马克思的父亲是一个真正的18世纪的法 国人,他从心眼里了解他的伏尔泰、卢梭,他一直说他自己就是法国人。

  马克思的父亲是法国人,而马克思起码在思想归属上,同样也是一个法国人。在整个青少年时代,马克思都是认同革命的法兰西而拒斥专制保守的普鲁士 的。正像贝多芬将他的《英雄》交响乐献给拿破仑一样,马克思青年时代也把一首题为《陵墓曲》的抒情长诗献给自己的偶像拿破仑,诗中充满了欢乐与斗争的激 情。

  搞清楚马克思究竟是哪里人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们从亚得里亚海到北海画一条界线,这条线正好从莱茵地区穿过,它把欧洲分为东(欧)、西(欧)两 个部分,马克思的家乡莱茵属于西欧,而普鲁士则向东越过了这条分界线,柏林和维也纳同样如此,它们在地理上属于东欧。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东欧的各个方 面,尤其是政治方面,都是远远落后于西欧的。西欧与东欧之间的斗争,在当时表现为拿破仑与“神圣同盟”的斗争。

  尽管在19世纪以降的东西方大博弈中,马克思主义炬火照亮的首先是东欧和东方世界,但马克思主义却是在西欧的思想、知识和社会谱系中产生的,马克思的一生主要是在西欧(法国、比利时和英国)度过的。

  不过,最有意思的还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出身于一个高贵的资产阶级家庭。有人说马克思家境殷实,但谈不上富有,这是不了解马克思的母亲。 马克思的母亲是荷兰人,马克思的父系有五代是犹太拉比,而马克思的母系则不知道可以上溯到多少代——通通都是欧洲的大拉比。马克思的女儿说,很少有人注意 到马克思有一半荷兰血统,正如大家很少注意到,马克思家的祖宗都是犹太拉比。

  马克思的母亲叫罕莉娅,她嫁过来的时候带了很多的嫁妆。马克思的姨妈叫索菲亚,索菲亚留在了荷兰,她嫁给一个有名的荷兰巨商利奥·菲利普(Lion Philips),这位利奥·菲利普先生,就是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

  马克思的表兄弟叫奥古斯特·菲利普,他是飞利浦公司的第二代传人,飞利浦公司正是在他手里真正站起来的。大家可能用过飞利浦剃须刀、飞利浦洗衣机,质量非常好,但几乎没有人知道,那就是马克思姨妈家的产品。

  1872年2月,《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译就,但出版商却提出印刷费需要作者本人先行垫付,于是,马克思便给他的表兄弟奥古斯特·菲利普写信 说:给点钱印《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吧!奥古斯特·菲利普很快就回了信。信中说:作为表兄弟,别说这点钱,更多的钱都可以给你。我们犹太人重视钱也重视学 问,像你这样的大学者,本公司各方面的帮助原本都会有,但是,鉴于你的立场,这笔钱不会给。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来自母亲一方的资助,马克思是不会有经济能力写出《资本论》来的。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这一切说明什么呢?这说明:马克思不是因为遭受了阶级压迫、不是因为“仇富”,才成了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的, 马克思生来富贵,从不愤世嫉俗,马克思的出发点不是个人,如果一切从个人出发,那不过是个“市民”,一切从钱出发,那就是夏洛克式的犹太人,而一切从别人 出发、从共同体出发,这才是“公民”。

  卡尔·马克思,他生为法兰西公民。

  2.公民与市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马克思留在人们心目当中的第一篇作品,就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马克思17岁时写的一篇作文。

  这篇文章把他的老师惊呆了、打动了,马克思经过“考虑”说出的话,绝不是那时代的德国孩子能够说出来的,而是法国孩子才能说出的话,因为在这篇文章里,少年马克思讲了“公民”与“市民”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公民,就是把自己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且愿意为共同体献身的人,而市民就是自私自利、除了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就是孤立的人。他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说明为什么斯巴达人是公民:

  有一个斯巴达妇女的五个儿子都在军队里,她等待着战事的消息。一个奴隶来了,她战栗地问他。“你的五个儿子都战死了。”“贱奴,谁问你这个!” “我们已经胜利了!”于是,这位母亲便跑 到庙里去感谢神灵。这样的人就是公民。【卢梭。《爱弥儿》(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

  公民是什么?公民不是自私自利的人,而是为了共同体能够牺牲自己一切的人。自私自利的人是市民,是奴隶,而公民的理想,一定是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这是非常带有法国色彩的思想,这也恰恰是马克思17岁时的志向: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 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恩格斯。《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虽然在特利尔这个地方,法国的思想是很普及的,但这个17岁孩子的一篇作文,却一下子就抓住了法国启蒙思想的根本。

  教育改革,这是启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卢梭曾经说: 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公民,但是,如今的一些教育却并不是要把少年儿童教育成“人”,更不是要把他们教育成“公民”,而是要把他们教育成 市侩、 教育成小商人,培养成小市民。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中,孩子们在10岁就成为夏洛克,在20岁就成了买办——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他在《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淳朴》里这样说:

  你们的孩子不会说他们自己的语言,但却能说任何地方都用不着的语言,会作一些几乎连他们自己也看不懂的诗。孩子们不仅没有学到区别真理与谬误的 本领,反而学会了一套善于诡辩的技能,把真理与谬误搞混,使人分不清真伪。什么叫崇高,什么叫正直,什么叫谦和,什么叫人道,什么叫勇敢,他们全然不明 白。“祖国”这个亲爱的名词,他们充耳不闻。

  我们有许多物理学家、几何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学家、画家和诗人,但就是没有公民。如果还有的话,他们也是分散在穷乡僻壤,一生贫困, 被人轻视。那些向我们提供粮食并向我们的孩子提供牛奶的人的处境,就是 如此;我们对他们的感情,就是如此。【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淳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5.】

  马克思发展了卢梭的思想,他指出:文艺复兴并没有发现人,因为它只是发现了“商人”,资产阶级并没有解放人,因为它只是把人变成了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小市民,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把犹太人变成人,而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变成唯利是图的犹太人。

  资产阶级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是自私自利的。因此,在他们看来,商人就是最典范的人,而犹太人被压迫、被排斥,丧失公民权的状态,反而是最人性的状态。

  在资产阶级眼里,人就是市民,而公民——那种把自己献给共同体、融入集体的人,反而不是人。

  马克思的思想形成得很早,多年之后,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再次重复了15岁时作文里的观点:犹太人只是市民,而不是公民,犹太人只是 “商人”,并不是“人”——无论犹太人多么富有、精明,但他们却像海因里希·马克思一样,被剥夺了从事公共事业、担任公职的权利。

  因此,资本主义的进程并不是一个解放犹太人的过程,它的目标不是把犹太人变成人、变成公民;恰恰相反,它要把公民通通改造成市民,要把一切人都变成犹太人。

  “文明”(英语:Civilization;法语:Civilisation;德语:Zivilisation)这个词,在西语中有一个共同的 拉丁语词根:civis,即“城邦公民”。实际上,“公民”(civis)这个词, 也就是这样与另外一个希腊词 politeia(源于polis,即“城邦”)结合在了一起,马克思把城市里的无产阶级(proletariat)视为现代公民。

  马克思主义起初是以城市无产阶级为主体和对象的,而把组织起来的农民作为革命的主体,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一旦了解了“公民”是什么,大家就会知道:把无产阶级等同于“穷人”和“弱势群体”是错误的。在古希腊,特别是雅典和斯巴达,“公民”就是战 士,即拿起武器的平民, 故尼采曾说,公民,是指“在恶劣环境下不屈劳动和奋斗的人”,公民道德“属于更强壮和更恶劣时代的产物”,因而是“强大的精神”;马克思所说的“战斗的无 产阶级”就是指这样具有斯巴达气概的公民,为马克思和毛泽东所称道不已的“无产阶级觉悟”,也便是指这种“强大的精神”。

  (《伟大也要有人懂》,韩毓海著,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5年1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