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国际电影人共话“天坛奖”

优秀的电影能共融思考与感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7日11:03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博

  什么样的电影才配得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创作领域的评委该如何达成共识?“天坛奖”的评选标准与其他国际电影节又有何不同?4月15日,在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前一天,“天坛奖”评委会与媒体近距离交流,法国导演吕克·贝松、俄罗斯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中国香港导演陈可辛、美国编剧罗伯特·马克·卡门、韩国导演金基德、巴西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和中国演员周迅7位评委解答了记者的提问。

  身为评委会主席的吕克·贝松坦言,自己选择获奖影片的标准很简单,就是作品是否具有触动人心的情感。“很多电影在过了多年之后仍能为观众所津津乐道,这种美好记忆的源头正是情感层面的震撼。 ”吕克·贝松表示。

  与吕克·贝松不同的是,金基德更加看重作品的影像风格,“我的电影大多台词很少,是因为我认为台词的多寡并不是决定一部影片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金基德说,“在甄选影片时,我更倾向于通过画面的叙事能力和情感张力来评价作品的优劣。 ”

  求同存异是所有国际电影节评选环节遵循的准则,当评委们针对一个奖项争执不下时,就必须要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最终的获奖者。在陈可辛看来,电影是十分主观的艺术形式,每个评委心中都有好电影的评判标准,所以民主投票是解决分歧的最佳方法。“然而无论如何,一部好电影都应当在激发观者思考的同时,又能够打动人。 ”陈可辛表示,“思考与感动不一定能够共融,但优秀的电影往往会将这看似水火不容的两种意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

  吕克·贝松早在2000年就曾担任过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对于北京国际电影节这个年轻的“后辈” ,他寄予了更多的期待:“我曾是历史悠久的戛纳电影节最年轻的评委会主席,但如今在新生代的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里,我却算是老一辈了。 ”吕克·贝松说,“第五届是一个象征着成长的数字,我已经切身感受到了北京国际电影节从年轻迈向成熟的脚步。 ”

  1994年就开始创作电影《功夫梦》剧本的罗伯特·马克·卡门自认为对于中国武术具有很深的了解,这有助于他更

  加透彻地认识中国。金基德与卡门恰恰相反,他感慨自己对中国尤其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如今韩国的影视剧在中国很流行,但可惜我的电影从没有在中国公映过。 ”不过金基德听闻有很多中国观众通过其他途径观看了自己的影片,感到十分欣慰:“对于我而言,电影就是解开人生谜题的钥匙。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与更多的中国电影人合作、与更多的中国观众交流。 ”

  加强中国电影与全球电影的交流对话和互利共赢,无疑是“天坛奖”评选的重要职能。陈可辛认为,“天坛奖”评选的意义不仅在于将优秀的海外电影资源引进来,也在于将出色的中国电影资源送出去。“我们理应让中外电影交流由单向转变为双向。 ”陈可辛表示,“这是因为,无论中国的电影市场有多么大,终归容量有限。打进广阔的海外市场,是中国电影未来努力的方向。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