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寓言 >> 新闻 >> 正文
日前,群展“洞穴壁画的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 Painting)在安特卫普Extra City美术馆举行。
2010年,由来自昆士兰大学的Jack Pettigrew领导的一个团队在澳大利亚西北部调查了大量史前的圭央圭央(Gwion Gwion)岩画,目的在于研究关于这些作品的创作时间这一有争议的主题。调查发现这些画作已经变成了红色细菌或是黑色真菌的“殖民地”,这些“活颜料”恢复活力的能力(不断吞噬上一代)以及共生关系(碳水化合物与水的一次互换)有助于画作保持色彩的明亮生动——尽管它们暴露于温度或湿度的剧变中。细菌和真菌合力完成了一个永久的自我绘画的过程,同时使画面更深入地蚀刻进岩石中。这些圭央圭央岩画至少有4万年的历史了,它们维持了一种特殊的图像暂时性与意义的经济化——或者说是生态化。它们是史前史的产物,是以我们只能推测的方式配对生活、知识、图像和世界的范例的产物;而在如今对它们的创作也是这样。它们的意义不能与它们的本质分离开来,不能与恢复了它们的精细轮廓的化学与审美上的新陈代谢分离开来。
这场群展将这些绘画用作心理模型。整个项目由一场分为两部分的展览与一本读物组成,集合了艺术作品与理论上的主张来对这些“活颜料”进行一次多层次的回应。圭央圭央岩画扰乱了我们对“起源”的想象——诸如我们的祖先在可理解性与“身份”的边缘苦干等情景——向处于中心位置的考古的比喻提出了挑战:象征性活动的起始时刻,我们开始、某些逃避我们的事物终结的一次觉醒。换句话说,它们扰乱了现代将史前史构思为富有寓意的对话者的方式,以此建立起不间断的血统。这种修辞的复杂体系与构建出的必然性遮盖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被遗忘的技术与意料之外的结果的连续体,形成了——用David Lewis-Williams的话来说——介于“洞穴里的思维”与“思维里的洞穴”之间的一次镜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