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张长:俄罗斯的忧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5日10:25 来源:人民日报 张 长

  喜欢苏联歌曲的朋友不知是否注意到,几乎所有原创歌曲或俄罗斯民歌里,“6”(拉)音经常出现在优美的旋律里,非常动人。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三套车》《田野静悄悄》《有一个人骑马来自远方》等等。这个小小音符的出现常使歌者有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要是“6”音出现在歌曲的最后,拖长两三拍,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淡淡的哀愁。此时如果一个人置身在空旷的原野上,或是苍茫的暮色中,看归鸟投林,荒草摇曳,轻声哼着这些曲子,泪水慢慢地会浸润出一种甜蜜的忧伤。

  “6”音频频出现在俄罗斯歌曲中,产生的那种忧伤感给人一种独特的俄罗斯味儿。忆及当年,我常常独自一人在西双版纳田野里唱着这些歌,哪怕眼前是椰林、竹楼、傣家少女,感情世界里仍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肖洛霍夫、列宾、列维坦、施什金……脑海里,是用他们的语言和色彩所描绘出的那一幅幅俄罗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广袤原野上的小路,白桦林子和东正教教堂的钟楼,裹着头巾的肥硕农妇,伏尔加河上长着大胡子的纤夫,以及一个孤独的挽着小篮子的女孩……

  只要有这种味儿的旋律出现,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都会产生相同的感觉。比如我现在就在城市楼群那钢筋水泥构成的小匣子里,听的是上个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我惊异于音乐居然能在不同的环境里——田野、音乐厅、房间……营造出同一种感情氛围。闭上眼睛,眼前出现的仍是我年轻时在旷野里唱俄罗斯民歌出现的那些画面,以及那种情感——熟悉的、淡淡的俄罗斯的忧伤。

  我听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感觉和听别的大师的作品不一样。比如爱乐者耳熟能详的贝多芬的《命运》、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等等,给人留下印象的就是那么几个乐句,伟大的作曲家通过主题的反复变奏可以把它发挥、发展到极致。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特别之处在于,总觉得一直有一支哀怨的俄罗斯曲调在演奏,如《e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乐曲一开始就不像一般协奏曲那样使用乐队,只用一台钢琴敲击出如钟的旋律,紧接着,那如俄罗斯民歌的忧伤旋律便出现了。随着乐曲的进展,那味儿越来越浓,最后在一种东方式的内敛中趋于平静。紧接着的第二乐章给人感觉则是忧伤之后的沉思,品味到的似乎又是一种苍凉和肃穆之感。一个中国听众此时也许会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很容易进入与拉赫玛尼诺夫相同的美学境界。可见,音乐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语言,便是这样阐述着不同民族相同的情感。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之所以有这种独特的艺术印记,是因为他当年就读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时,常住在一个叫“伊万诺夫卡”的典型俄罗斯乡村里。俄罗斯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旷野、森林、教堂、小路以及那些忧伤的民歌激发着他最初的乐思。他在这里恋爱、结婚,这使得忧伤的旋律中又掺进了一点点甜蜜。但是,他在1914年去国之后,这种忧伤就变得很沉重。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加上第一交响曲演出的失败使他变得更加抑郁。这段时间他的作品也不多,只是靠开演奏会来维持生计,瑞典——丹麦——美国——瑞士,一场场辉煌的演出,使他赢得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的声誉。然而面对观众如潮的掌声,他似乎没有很大的成就感。“他的举止相当矜持,有时甚至是严肃,他朝听众鞠躬,淡漠而庄重。”当时英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琼·克尔古德爵士回忆道。同为俄裔钢琴大师的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这样说过:“他(拉赫玛尼诺夫)离开俄罗斯时已四十五岁了,我是二十六岁离开俄国的,这还不太可怕,因为你还能开始新的生活,但当你四十五岁时,事情就复杂得多了。”

  正是这些独特的个人际遇使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和他的作品很“俄罗斯”,很“忧伤”。

  据他的侄女回忆说,生活中的拉赫玛尼诺夫不全是这样的,他的微笑“羞涩而动人”。他常和家人打网球或在瑞士的琉森湖上泛舟,“他热情、善良、擅长交际,关心和同情别人。”的确,在《e小调第二交响曲》里就能全方位感受到这位大师复杂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且听第一乐章,那是一种失意、孤独而又忧伤的情绪,但又有所期望。第二乐章是首谐谑曲,呈现出轻快而富于想象的田园风味。第三乐章充满浓郁的感情色彩,是一幅俄罗斯广阔而又明朗的画页。全曲最后在一片光明、绚烂的第四乐章中结束。

  我听着这首曲子的时候,只觉得是循着一条旋律线被作曲家导入一个又一个画面:先是茫茫无边的原野上,行走着一个孤独的流浪汉,不知路在何方,但他心中似乎充满希望,幻想着美好的田园。俄而,这田园景色真的出现了:有翻飞的舞姿,有悠长的歌唱,平静而又安谧。最后,在俄罗斯的原野上,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草叶上的露珠折射着阳光,有云雀冲天而起,在如歌的旋律中似乎听到万众在欢呼光辉的未来……从大自然到人的内心,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

  很多人都觉得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是神秘的,阴郁的。特别听《e小调第二交响曲》时,好像你是在一直往前去,没有穷尽地打开一道又一道门,门一开,就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有时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乐句,有时是一个意外的情绪。可这一切又那么合理。这也许就是神秘所在。但是说阴郁,却不是很准确。因为阴郁总是和狭隘的人性连在一起的,可听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很容易感受到俄罗斯辽阔、美丽的原野,一个天性阴郁的人不可能写出这样宽广、明亮的旋律。准确地说,我以为应该是忧伤,俄罗斯的忧伤,这是拉赫玛尼诺夫及其作品的情感的基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道出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忧伤的本质——忧伤,总是源于深切的爱。由是,想到拉赫玛尼诺夫的一段名言:“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应该反映出他祖国的精神,他的信仰,他的爱情,音乐中应该有他生活道路的总结。”这也许是开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之门的钥匙,是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人格的最好诠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