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1937年的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六队队长黄克功和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的感情出了问题。黄克功希望尽快与刘茜结婚,刘茜坚决不同意。最后,26岁 的黄克功枪杀了16岁的刘茜。此事件在当时引起极大震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边区政府高度重视,经过法庭宣判,决定将黄克功处以死刑。如今,77年过去 了,这一尘封的历史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而电影《黄克功案件》让我们重拾这起中国法律史上的重大事件。近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在京举办 了电影《黄克功案件》作品研讨会。来自电影、党史、法学、传播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从历史、艺术、美学的角度对《黄克功案件》进行了分析和研讨,全方 位地挖掘了这部影片所给予人们的历史教育、艺术熏陶和美学启迪。与会专家认为,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黄克功案件》以艺术的手法诠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情 节紧凑,悬念不绝,发人深省,是近年来难得的佳作。这部影片以真实的党史案例为创作题材,再现了共产党人执法为民的历史情怀,展现了共产党人公平正义的法 魂。
以史为鉴 启迪今人
《黄克功案件》并不是应景之作,而是在9年前便开始创作,经过了9年的打磨,不仅体现了主创们的艺术发现对现实的预见性,还展现了一段真实、鲜 活,具有当下性的历史。会上,影片编剧王兴东介绍了《黄克功案件》剧本“九年磨一剑”的心路历程,王兴东认为,一个政党不能忘记自己的成长史,同样,作为 艺术家,也不能忘记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那个时期就开始探索法治,探索依法治军。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该片的创作过程漫长而艰辛,每当要放弃 的时候,想到老一代革命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政治遗产和精神财富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就深感责任之大,拍这个片子的目的就是想把共产党人 当年在延安的坚定信仰通过影片传播出来,为存正气、扬美德提供一个好的作品。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影片通过艺术再现历史真实案件,鲜明地表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彰显了共产党人遵法守法的决心和信念,这种信念既彻底又坚定。影片是一部形象化的教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黄克功案件”无疑是一面镜子,是不能忘记的,必须利用这个历史警戒来启迪今天的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懂得任何违法的事情都是逃不脱法网的,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才能赢得民心。
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认为《黄克功案件》的创作过程让我们看到,只有在扎根生活、深入生活的过程当中才能找到真正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灵魂的故 事。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来传递有力量的中国声音、构建有筋骨的中国形象。当下中国电影整体上都是“轻飘飘”的,而这部影片的主创逆流而上,勇气和决心值得 敬佩,影片沉甸甸的审美感受亦值得借鉴。
以艺术的智慧攻克题材难关
《黄克功案件》这样的题材在专家看来确实是一个难题,难处理、难表现。但该剧的主创以艺术的智慧、才华攻克了这个难点,使影片产生了强大的艺术 感染力和吸引力。仲呈祥认为,影片的成功证明了困难的题材要用审美的方式攻克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遇到政治内涵丰富的题材不能把它完全政治化、说教概念 化,也不能完全游戏化,应该以有思想的艺术同有艺术的思想尽可能统一的作品来体现这样一个重大主题,而这部影片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了影片的观赏性,尤其是该片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会专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片中许多 人物对观众来讲非常有新鲜感,雷经天、黄克功、胡耀邦、贺子珍这一群人物构成了观众对上世纪30年代共产党人的认知,这群人物的栩栩如生使得这段历史也有 了某种新鲜感,有了一种我们今天去认同它的冲动和愿望。
对此部分专家深表赞同,他们认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最高任务。有专家表示,中国电影现在受到很多批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 是很少有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缺失是当下中国电影的一大问题。而这部影片紧紧抓住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也是影片给我们的 另一个重要启示。也有专家认为,现在很多电影就是玩技巧,殊不知,优秀的电影是把镜头的表现力跟叙事、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情怀的传达、艺术力量的表现等 融合在一起的,我们不能离开这些去谈所谓的镜头的表现力,这恰恰是对电影本体的误读。
让优秀作品离观众更近一点
如果说,一部优秀作品在市场上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更主要的原因是传播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如何通过更多的渠道让《黄克功案件》等这样一批 优秀作品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是下一步应该做的工作。饶曙光这几年曾多次呼吁建立有差异化的电影院线,他认为中国电影现在的市场空间和规模已经打开了,问题 就在于当发展到这种规模的时候,政府应该出手,不应该完全交给市场。要构建差异化的市场体系,让一些有思想深度、有艺术情怀的电影能有好的市场出口,能够 最大层面地与观众对接,我们要通过“最后一公里”,通过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展,让中国电影的生态更加优化,让我们中国电影不仅能够赢得票房,而且还能够赢得 尊重。
导演谢飞认为要用更科学的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影视市场、文化市场,不能任凭它被商业大潮冲垮。可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想办法让经典影片进课堂,把一 些根据名著和重要名人或者严肃表现历史文化的文艺作品送进课堂,让小学、中学、大学都有比较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的建立应以青少年为主。这是一个 大工程,必须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