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正文

少数民族戏剧编剧人才培养亟须关注

——来自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培训班的声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4日11: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由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人才培养项目,“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培训班”于3月28日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开班,来自少数民族分布较广的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包含藏族、壮族、彝族、傣族、白族等多个民族30名剧作家正在接受培训。项目为期一个月,在进程过半之际,记者采访了培训班负责人、部分学员,请他们结合自身研究、工作情况,就戏曲界普遍关心的少数民族戏剧独特性与重要性、编剧人才培养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和建议。

  “少数民族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以其美轮美奂的表演方式和丰富厚重的内容而令人激赏,更由于这些精美的形式所承载的各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哲学感悟和美学理念,成为标识民族文化、民族文明的符号与代码。” 谈到少数民族戏剧重要性的同时,项目负责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彦君感叹:“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时代局限,民族戏剧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在刘彦君看来,目前阻碍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困难就是“剧本荒”,那些具有足够民族历史元素、民族文化元素的优秀作品,越来越缺乏,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戏剧作品的创作中。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李小渊认为,制约本地戏曲发展的原因除了市场等因素之外,也有院团本身的原因。本地剧团推大戏,总想邀请北京、上海的著名编剧与导演,创作水平的高低且不论,这些人必须是业内专家,有关注点,有话语权,演出资源丰富。这些优势是当地的创作者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即便本地创作者创作水平再高也无人问津。而且这些编剧、导演带来的都是团队,音、美、服、化、道打包作业,数百上千万元的投资全花在了外面,加剧了本地创作土壤的恶化。

  “一部部所谓的大戏评完奖后刀枪入库、放马南山,只是造了些繁荣的假象。”李小渊感慨地提到传统民族戏剧本饱受冲击,长此下去前景堪忧,“宁夏地方戏曲种类有花儿剧、眉户戏、秦腔等,最具民族地方特色的当属花儿,花儿一直是宁夏回族人民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近年来这一地方戏种的发展并不乐观,目前能演出该剧种的专业院团较少,多是民间艺术团队以小戏的形式活跃在乡间。”

  当记者问道如何改观少数民族戏剧“剧本荒”现象时,受访者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编创人才的培养问题。刘彦君从戏曲界的宏观环境分析,“剧本荒”和现阶段国内编剧队伍的年龄断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上世纪由各大戏剧团体培养出来的老一辈编剧如今都已经退休,即便继续进行剧本创作,无论是写作思路还是手法,都较难完全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及价值需求。而正在成长起来的编剧新生力量则又显得后劲不足。一部作品成功之后,很难有第二部、第三部有影响力的作品出现,这些因素都在阻碍着好剧本的出现。“虽然一些大专院校也设立了编剧专业,但学院式教学使编剧专业学生所学课程偏重于艺术素养的提高,与社会需求之间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甘肃省天祝县民族歌舞剧团团长钱华千也认为,人才的欠缺是制约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主要原因,毕竟少数民族戏剧创编人才的培养难度更大,原因是有些人才属于民间传承或传授,有些属于国家培养。如何培养、涌现更多的相关人才,在全国层面上看,还没有较普遍、很有效的办法。

  “藏戏是特殊的表演形式。不了解藏文化,不了解藏戏特性,就写不好藏戏。”国家二级藏戏编剧、来自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丹增措珍也共同呼应说:“在政府关心下,西藏的藏戏生存环境大大改善了,观众很多,除了专业演出团队,还成立了很多民间的藏剧团,几乎遍布西藏每个县、每个乡。但是对比演员队伍,专业创作人员还是很缺乏。”他建议,从藏戏演员基础上培养创作人员,写藏戏需要作者文化底子能丰厚一些,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书呆子不适宜写藏戏,我们要注意写戏和写诗歌、小说是两个路子。

  同是藏戏创作者,来自青海省藏剧团的编剧黑雪说到青海藏剧团的光辉历史很自豪,该团的《意乐仙女》、《苏吉尼玛》、《藏王的使者》等在传统藏戏的基础上重新创作的优秀剧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风采,感人的艺术形象。然而,戏曲受到影视艺术等多元文化艺术样式的冲击,这也波及少数民族戏剧的创作,在青海藏区编剧人才就相对不足。文学界人士多去写作小说、诗歌、散文,写戏的人相对较少,很大的原因就是写戏影响往往不大,难度却很高。他还特别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到专业的艺术院校进修,深入学习戏曲艺术特点以及借鉴成功者的专业创作技巧。

  钱华千认为,除了人才问题外,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存在的问题还受以下几个方面制约: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少数民族戏剧观众主要在农牧区,由于居住分散,没有好的固定的剧场或舞台,导致演出和看戏困难。另外,很多基层演出团体基础设施落后,资金较短缺。

  尽管受访者谈到了少数民族戏剧目前存在发展瓶颈,但他们也强调必须认识其珍贵性和重要性:在强化本民族、本地域的观念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方面,民族戏剧拥有重要作用。除了娱乐功能之外,它的其他功能如仪式—文化功能,在建构公共话语空间,以及凝聚文化认同等方面,都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训班工作、学习人员共同呼吁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戏剧,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国家加强少数民族戏剧人才培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及演出团体基础设施建设及资金短缺等问题,制定有效政策是振兴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关键。” 钱华千说。

  黑雪讲道:“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成立专业的藏剧团,对藏戏发展起到了很好促动作用,现在藏戏列入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更多重视以及更多资金的资助,民间藏戏团发展情况也比较乐观。希望日后戏曲发展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

  刘彦君认为,编剧人才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只有编剧们都能从自身的业务素质一点一滴地修炼,才可能让人才队伍的培养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对于社会来说,多方联动来保护编剧的知识权益,提高编剧的收益水平,通过法律和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来保护编剧的著作产权等,应能有效地促进编剧队伍的稳定和壮大。

  她介绍,此次培训班就是试图解决以上问题的一次尝试,除聘请了著名学者、资深编剧进行授课之外,还将课程培训与作品辅导、交流,戏剧精品观摩等结合起来,以确保培训班学员在学业结束时不仅收获到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力图使创作实践上开阔眼界,实现 “层次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等多方面的预期目标。记者  刘  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