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清理历史的碎片——看话剧《索菲亚教堂的钟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3日09:57 来源:光明日报 李龙吟

  

  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地标式建筑。话剧《索菲亚教堂的钟声》一定是写哈尔滨的事。

  哈 尔滨是中国北方一个奇特的城市,这个地方一百多年前还是一个小屯子,有人认为“哈尔滨”一词是满语“晒渔网的地方”,因为俄罗斯在远东修建中东铁路,这个 小屯子成为中东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一个重要枢纽,哈尔滨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后来日本人进入中国东北,开始和前苏联争夺中东铁路。再后来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帮 助中国人打跑了日本人。可以说哈尔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最具异域风情,最具多元文化的城市。

  要把这个城市的事儿写成一出戏,截取哪一段历史才能更好表现哈尔滨的风貌,确实不太容易。《索菲亚教堂的钟声》的编剧孟冰“艺高人胆大”,他居然在一个戏中,把哈尔滨一百年的历史都浓缩在里边,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创举。

  近 一百年的历史,哈尔滨可以说是沧海桑田,可歌可泣的故事浩如烟海。孟冰如同一个历史过滤师,精心地清理着历史的碎片,挑选了五个在哈尔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 的时刻——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日本占领时期、苏联红军解放哈尔滨、中国“文革”时期、二十一世纪初叶。这五个历史时期,都是哈尔滨发生巨变的时期,哈尔滨 发生的事情,折射出中国的历史变迁。

  孟冰在这么浩瀚的历史烟海中,选取了一个犹太女人柳芭作为贯穿人物,可谓抓纲带 目。戏开始于一九一七年,柳芭还是一个侨居中国的小姑娘,她幸福地住在父亲建的房子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十月革命影响到了中国,中国工人受了俄国 工人中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开始反抗旧沙俄统治者的革命。柳芭青梅竹马的中国男孩儿郭大海的父亲被捕被杀害,郭大海被柳芭的父亲收养。柳芭和郭大海自然地成 了恋人。后来,日本人占领了哈尔滨,打死了柳芭的父亲,郭大海远走欧洲,柳芭苦等着恋人的归来。日本投降,郭大海竟然带着法国妻子回到哈尔滨,这对柳芭是 个沉重的打击。后来,“文革”开始,在那个荒谬的年代,生为外国人的柳芭很自然就成了苏联特务。再后来,人类进入了新世纪,哈尔滨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而 在柳芭身边默默劳作了三十多年的郭大海却倒在柳芭怀里,去世了。创作者通过柳芭这样一个外国小姑娘在中国的曲折命运,带出沙俄贵族、日本军人、中国汉奸、 抗日英雄、红卫兵造反派、新时代时髦青年等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物群像。世事是变化无常的,而人物的命运是贯穿的,戏的整体是连续的,正义和邪恶的冲突,善良 和野蛮的对立,一直是这出戏不断推向高潮的主线。

  《索菲亚教堂的钟声》的两位导演宫晓东和黄湘东,都是有成就的导演 艺术家。宫晓东是北京人,但是曾经在东北兵团工作十年,他说他进入戏剧的启蒙都是哈尔滨话剧院的前辈,所以,他对哈尔滨话剧院有很深的感情,对哈尔滨这座 城市有很深的感情。导演对哈尔滨的历史文化一定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分析,最后决定用舞蹈作为五场戏的开始,真是独辟蹊径。第一场开场是俄罗斯的音乐中的俄 罗斯民间舞,它寓意着这是在俄罗斯人主宰的中东铁路初建的上个世纪初叶;第二场开场是日本舞,观众马上明白日本人已经占领了哈尔滨;第三场是欢快的苏联水 兵舞,观众马上想到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第四场开场竟然是中国“文革”时期的忠字舞,观众在哈哈大笑中明白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荒唐的“文革”时期;第五场 开始是街舞,观众不用多想就明白,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多年了。这就是戏剧手法,一个开场就可以把观众带进那个时代。

  《索 菲亚教堂的钟声》场景,一直是在柳芭的家里,用一场景跨越上百年是非常不好展现的。难得的是这出戏的舞台美术设计车承滨的精心妙想,他充分利用了转台,使 舞台上具备了灵活可变的多个支点,立体多维的表演区,演员可以在舞台转动中表演,大有中国戏曲几步跨过千山万水的感受。五场戏,五个时代,一场景,在旋转 中向观众展示了哈尔滨一栋洋房的多个侧面,全方位的历史。观众一点也不感到场景的呆板和单一。

  一台好戏,当然要靠演 员支撑。我不得不说,《索菲亚教堂的钟声》的演员,整体不够给力。我知道这是中国目前所有的戏剧团体都面临的毁灭性困境。由于强行推行国有剧团转 企,“30年工龄50岁年龄”的演员都选择了退休在事业编制内,这些“3050”,正当艺术修养积累到最佳状态,可以为观众奉献最好的艺术表现的演员们, 退出了舞台,带走了国家精心培养、自己刻苦努力学来的一身功夫。《索菲亚教堂的钟声》这台演员,整体明显功力不足,实践不够。听说,舞台上还有好多表演 者,是临时从社会上招来的代工者。这样的一个艺术表演团队,真的很难把这样一台艺术创作完成得更好。我想说,舞台上的演员已经很努力了,两位主演杨丽萍和 牛力威的表演也是卖力的,出色的。还有饰演常洪的暴洪海,讲述者周建龙也都有不错的表现。但是,一个剧团,只有个别的好演员是不够的,过去老剧团讲究“四 梁八柱”才能撑起戏,现在也讲究“一巴掌”,就是起码有“三男二女”好演员,才能包住戏。哈尔滨话剧院是个老剧院,曾经有着光荣的历史。20个世纪60年 代,谁不知道哈尔滨话剧院创作演出的《千万不要忘记》,中国哪个剧团没有学习演出过《千万不要忘记》?就是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话剧院创作演出的 《蛾》,也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新时期话剧的标志性作品。当然,今天,哈尔滨话剧院又把《索菲亚教堂的钟声》带给我们,但愿这是哈尔滨话剧院东山再起 的进军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