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当前木偶戏剧传承之尴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0日10:27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晓鑫

  由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联合国家艺术基金主办的全国木偶高级制作人才研修班今夏将在江苏扬州开班,届时各流派风格的木偶制作专家将对30名木偶制作人才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研修培训。木偶是遍布全球的世界性剧种。毋庸讳言,在观念构思上,外国木偶更为开阔;在具体技术上,如工艺技术、造型样式等,中国木偶皮影艺术是要再发展一下,前进一下。但在表演操作技艺上,中国木偶艺术尤其是在古典表演美学或者说对木偶本体理念的认识上,确实体系完备详密、行当科制精细,是远远领先于世界的。

  世界闻名的木偶史学者John Bell曾说:“在古代中国,木偶和皮影参与盛大庆典和社会仪式活动,与其他形式的中国古典戏剧一样,通过面貌、服装设计、颜色和个性动作等特征来塑造鲜明人物,创作严肃的成人观看剧目,在艺术、文化和社会认同中起着重要作用,给美国当代社会树立了一个典范。 ”随着对世界木偶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愈加感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木偶皮影艺术的价值所在,恰恰是那些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独有古典木偶。虽经时代变迁,却是不仅不需要变化,而且应该大力保护和传承。

  剧目传承当是保护民族古典木偶艺术的最佳途径。我们常说,“中国木偶始于唐兴于明清,流派纷呈,剧目丰富” ,可当耳听老艺术家们对传统老戏如数家珍时,为什么眼见的却总是那几出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演出的经典剧目或折子戏呢?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表演审美观念变迁的客观因素。从年轻一代进团开始,所见和所学的“各剧团看家的经典剧目” ,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创作演出的,例如湖南的《三只老鼠》 、扬州的《天女散花》等,这些都是既保留了各个剧团、木偶品种的独特表演技艺特色,同时也适应现代观众欣赏习惯的经典之作,历时大多几十年,很多更古老的剧目和折子戏今天想看却难得一见。

  事实上,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典节目”相比,“木偶皮影的传统古典剧目”的保护、发掘和传承工作更有急迫性。古典剧目现状堪危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它们却无一不是流派代表性剧目,代表每一个地区木偶皮影品种的独特地域风情,蕴含着民族木偶皮影表演的传统技艺和古典美学。所幸的是,这样的古典表演、传统剧目、骨子老戏,并未完全消失。

  笔者在近年来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在地方民间还有很多老艺人能演出完整或部分的老戏。例如福清提线木偶老艺人林松生,能连演3天或7天的《目连救母》 。不过,或因缺乏关注,这些传承了古典木偶表演的老艺人和这些“压箱底”的老戏与日减少,有些青年木偶人才想学又苦于无处学习到这样的古典木偶剧目。

  2006年以来已举办五届的中青年木偶皮影技艺大赛,反映出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却无可否认的当前木偶戏剧传承的尴尬——演员整体技术实力日益下滑,在比赛获奖对现实生存的实用价值与坚守这份寂寞事业的艰苦付出之间,青年人才往往追逐前者,逃避后者。与此同时,不少热爱木偶皮影的青年学生和演员,担心木偶皮影作为一种边缘的艺术门类前途有限,不敢选择其为毕生事业。

  梨园行有老话说“教一个徒弟,搭几出老戏” ,言下之意,剧目传承是表演艺术传承的最好途径,木偶皮影亦如此。古典剧目里所体现的操作技艺、美学思想,往往流脉不绝,本身就包含着长期实践的经验;而且,剧目自身的完整性以及它在传承流派风格上的承载作用,都让剧目传承对木偶皮影的剧种传承有独特的意义。发掘保护不同流派的传统代表剧目,既有利于促进各个木偶皮影品种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还能让木偶皮影的各传统流派在青年演员中开枝散叶。

  有关方面开展相关培训,可谓正当其时。在回归传统、古典复苏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压箱底”老戏亟须一个平台,让老艺人可以展示老戏、示范经典、授业传道,让有志于木偶皮影的青年人才得到学习古典表演、继承传统剧目的契机,从而得以钻研流派精髓、恢复演出一些冷僻的剧团看家戏、代表性剧目。从长远看,倡导青年演员潜心向前辈艺术家学戏问艺,也有利于其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使其安心木偶皮影艺术事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