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咱们结婚吧》的电视剧版以男女双方及两家父母之间的“战争”为主题,电影版则从这种带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剧情关系变成了四对彼此不相识的都市白领之间的“爱情麻辣烫” 。
电影版《咱们结婚吧》剧照
电视剧版《咱们结婚吧》剧照
近期,一部青春爱情喜剧片《咱们结婚吧》热映,这部电影改编自两年前收视火爆的同名电视剧,不过,只是“徒有其名” ,情节与电视剧关系不大。这种把电视剧改编为电影的跨界行为并不鲜见,前些年有《将爱情进行到底》 《北京爱情故事》等成功案例。这部电影的热映不仅是借电视剧的“东风” ,更是因为采用了当前受欢迎的青春喜剧题材,再加上演员、剧本和导演对此类型的精准把握,使得这部号称“让我们相信爱情”的电影真的打动了都市年轻观众的 心。
没有爱情,也没有青春
据统计, 2014年国产片票房最高的两种类型,一是《匆匆那年》 《同桌的你》等青春爱情题材,二是《心花路放》 《分手大师》等喜剧题材,两种类型的影片加在一起占据总票房的41 %,明显高于动作片、魔幻片、动画片、古装片等。可以说,近些年国产电影市场的主力就是中小成本投资的青春片和喜剧片。
喜剧片和青春片的流行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的两种变化,一是从口碑与票房的正比关系,可以看出观众观影心理的成熟,观众不再仅仅依靠大片铺天盖地的 广告就会轻易走进影院,影片上映之后的口碑效应变得越来越重要。二是国产大片之所以会败给小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片所讲述的故事无法俘获青年观众的心 理,这一方面与大片所传递的价值观与青年观众的心理预期不匹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消费主义催生的青年观众对历史、严肃题材的拒绝有关,很多“85 后”“90后”观众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没有多少兴趣。所以说,张艺谋、冯小刚等老一代电影人无力与当下主流电影观众形成有效对话,相反徐峥、赵薇、郭敬明 等新一代导演更能搔到观众的痒处和痛处。这种历史的空洞和虚化也是喜剧片和青春片的基本特征,人们从电影中既感受不到时代的变迁,也感受不到空间的差异, 这反映了全球化时代,时空差异已经被“抹平”了。
尽管如此,这些取得高票房的影片也真实触及了青年观众的现实隐痛。爱情和青春作为现代启蒙故事,一般意味着个人自由和主体解放。比如著名的《灰 姑娘》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知名的爱情神话,前者讲述了爱情可以跨越王子与平民的界限(阶级鸿沟) ,后者讲述了爱情可以跨越生死,相恋的人们可以为了爱情献出生命。青春故事也意味着为理想而献身、为梦想而付出,青春期也是人生中唯一可以按照自己的个人 意愿而不是社会规训追求自我的阶段。青春可以任性而为,因此青春片一般都讲述年轻人的反叛、理想主义和革命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情和青春的迷人之处就 在于其所包含的超越性的价值。
然而,近些年的青春片讲述的却大多是没有青春、没有理想和没有爱情的故事。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匆匆那年》等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等则直接呈现了个人梦想的幻灭。这是一群还没有成长、历练就变老的“老男孩” ,在其稚嫩、无辜的面孔下面隐藏着一颗已然苍老的心灵,他们除了顺从、被动接受之外,就只剩下了演唱《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样伤感的歌。
在这一点上,现在的青春片与其说在怀念已经消逝的青春,不如说恰好讲述了没有青春的青春故事。当爱情被过于现实的逻辑一次次击碎之时,成长的代 价就是放弃爱情、梦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这种无疾而终的青春也传递出当下年轻人越来越沉重的现实压力,这无疑反映了生活在“小时代”中的年轻人的切实感 受。
不要奇迹,只要婚姻
《咱们结婚吧》同样是青春片与喜剧片的结合,也讲述了寻找爱情和追求婚姻的故事。相比爱情的浪漫和理想的不切实际,婚姻却一直是现实和保守的象 征。关于婚姻的故事一般都有正面和负面两类故事:一类是婚姻意味着爱情美好的结晶,也预示着爱情故事的完美结局,两个人走向婚礼的殿堂基本上暗示电影马上 就要结束了;二是婚姻意味着囚禁和束缚,正如那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非常清晰地呈现了婚姻的现实性和保守性,婚姻的故事往往是走出婚姻、寻找新的自由的 故事。前者一般是商业片中以婚礼作为大团圆的结尾,后者则大多是对社会有所反思的文艺片对婚姻的态度。
相信爱情、相信婚姻的《咱们结婚吧》无疑属于前者,几对痴男怨女从故事开始的第一刻就相爱,直到电影结束时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值得追问的 是,他们为何能够走到一起,这种对婚姻的捍卫又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咱们结婚吧》的电视剧版延续了近些年家庭伦理剧的固定套路,以男女双方及两家父母之间 的“战争”为主题,那么电影版则从这种带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剧情关系变成了四对彼此不相识的都市白领之间的“爱情麻辣烫” 。
相比其他爱情喜剧片通过几段故事来展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或地区对于爱情的理解, 《咱们结婚吧》中的四对新人具有相似的阶层身份和社会位置,他们要么是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小资、中产,要么是公司企业里的管理者或高级白领。故事中的主角 不仅是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甚至彼此从事的职业也是高度关联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简单而直白,没有波折,也没有任何传奇性,既不用挑战世俗的偏见,也不 用跨越任何阶级或其他社会身份的鸿沟。因为他们都是衣食无忧的、有房有车有事业的社会中坚,不会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遭遇家族的藩篱,更不用像《北京 爱情故事》里的“凤凰男”石小猛那样通过向富二代出让自己的女朋友来赢得人生第一桶金。
《咱们结婚吧》中纠结的只是能否遇见彼此或者大胆的表白。对于这些生活在北上广的都市白领来说,他们有着更加确信的人生,可以随时随地跨越国 界,到世界任何地方旅行。他们可以穿梭于大都市流光溢彩的咖啡馆,过着文艺的生活。他们一会儿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一会儿翱翔蓝天。他们比《小时代》里的 “富二代”们更像生活在童话里一般,无须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喜欢就可以在一起,不喜欢就随时分开。这样的白日梦确实有点“任性” 。
不过,这种对婚姻秩序的强烈渴望,也是对一种稳定的生活和家庭庇护的渴望,这微妙地表达出了在这种任性而为的白日梦深处,个体(尤其是女人)的 某种不安全感。也许在青春、爱情、梦想都变得无比现实的时代,家庭就成为都市年轻人渴望拥有的最后的“诺亚方舟” 。当然,也只有化妆成童话里的公主和王子才能有幸登上这艘幸福船,至于上船之后会遭遇什么,电影不会告诉我们,因为它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