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摒弃“舞八股”与优化舞业生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0日09:49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 平

  2014年12月9日,资 华筠先生在与病魔抗争10年后与世长辞了。想起仅仅还在一个月前的11月5日,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颁奖典礼在苏州举行,荣获“著作类”特等奖的资先 生还在同期举办的当代中国文艺论坛上发言,大力倡导文艺批评的“三真”精神。她说:“对评论对象要有真切真实的感受,这是第一个‘真’。第二个‘真’是对 你所得到的感受要有真切生动的表达,使读者和受众跟你有一种共鸣。第三个‘真’是在前两个‘真’的基础上,追求揭示规律性的探索,这样才能使评论有公信力 和前瞻性”。

  爱之深、虑之远讨伐“舞八股”

  我有时会静下来想想资先生“讲真话”的特点,我以为这个特点一是敏捷,二是犀利,三是通透,四是友善。先生曾写过一篇《舞坛不寂寞——95舞坛 纵横说》(载《舞艺·舞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厚重舞评。虽是评说1995年的舞事,但至今仍有极强的现实指向性。文中有一节专论 《编导“大腕儿”的兴起及讨伐“舞八股”》,指出“‘腕儿’级编导有许多施展机会。除个别人有甘于寂寞、积蓄力量的明智之举和少数略见创新之外,大都‘高 产’而不‘优质’,一些作品有明显的‘快餐’、‘速冻’味道。看似机灵的‘鬼点子’,却有雕虫小技之感。如果说‘腕儿’级编导有点‘老本儿’(生活与艺术 的积累)和‘熟能生巧’的技法,应付着眼前任务的话;那些盲目的追随者们,却以更蹩脚的方式争相‘复制’他们的‘快餐’配方,于是频频出现于荧屏和舞台的 ‘舞八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此,资先生在文中罗列了“舞八股”的“罪状”:一是模式化地图解主旋律,二是华丽的包装与舞蹈本体的萎缩,三是假招子代 替真功夫,四是“通用粮票”加“风格性装饰”,五是任意杂交的不伦不类,六是人体变形加扭捏作态,七是形体裸露度的无限扩大,八是堆砌技巧的杂技化倾向。 之后,资先生指出:“‘舞八股’纵有诸多表征,总体症状却是造情、矫饰、偷巧和品位低俗,病源则是长期缺乏营养的‘代偿’性劳作所致。疗救的前提是正视病 体,不讳疾忌医。今日作檄文讨伐,实乃爱之深而虑之远矣”。资先生的“讲真话”就是这样融通着“斗士风采”和“仁者情怀”。

  呼唤“探索规律、追求独创”

  隔了若干年,资先生再次撰文指陈舞蹈创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篇厚重而深邃的舞论题为《探索规律,追求独创——关于近期舞剧、舞蹈诗创作的思 考》(载《舞思》,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资先生指陈的四个问题是:一、“命题”作舞与为舞造情;二、善于“造势”与滥用包装;三、追求“观赏 性”的误区;四、借鉴与套用的混淆。关于第一个问题,资先生虽也指出:“‘命题’未必非得‘造情’不可”,但强调“症结往往出在创作准备(生活与艺术积 累)不足,命题未能激发起艺术家真实的创作冲动,缺乏命题与创作思维的契合点,力不从心地仓促上马……出现了闭门策划,迷信外援(大腕儿),突击强攻和华 丽包装等构成的‘无孕分娩’式的创作模式,忽略的恰恰都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关于第二个问题,资先生指出:“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舞(情)不够,景来凑’。 且舞台美术的设计都趋向于大制作、超豪华。有时,作品的内容愈苍白,主体创造愈贫乏,舞台美术愈奢华……也有些基础不错的作品,由于‘包装’的品位不高而 帮了倒忙。各个剧组间的盲目攀比,互相套用,更助长了艺术的雷同化”。关于第三个问题,资先生认为“首先是脱离具体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片面追求所谓的 ‘观赏性舞段’。如随意设置‘选美’、‘宴庆’场面,借题发挥地堆砌些花里胡哨的‘表演’,游离于主题,干扰了主线,弱化了主体。再就是审美品位的媚俗化 ——不顾时代背景、作品基调、人物身份,每每都离不开干冰、烟雾,外加彩灯频闪,似乎只有‘美女’如云、媚态百出、袒胸露腹外加机关布景才具有‘观赏 性’,更有甚者以怪诞、刺激取胜吸引观众‘眼球’”。关于第四个问题,资先生指出:“舞剧创作中的套用现象时有所见,且见怪不怪、愈演愈烈,以致形成了某 种趋势。照搬他人之举已无所顾忌,连略微改头换面都懒得去做了……此类问题对于大多数编导来说,主观上并非出于‘抄袭’的动机,而是认识——观念上的模糊 和创作上的惰性导致求异思维的萎缩”。真是指陈得“鞭辟入里”,剖析得“入木三分”。

  创作繁荣中忧思“大晚会综合症”

  正是基于对舞蹈的“爱之深而虑之远”,资先生又一次发表深邃而厚重的舞论《繁荣中的忧思——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载《舞思》)。这个“忧思” 是什么呢?资先生指出是“‘大晚会综合症’应引起注意”。“大晚会”指的是“综艺性标题性大晚会”。“它们大都是围绕某一主题的‘拼接型’制作,比原创性 艺术作品的孕育、创作要快捷得多;但比起往日‘唱中心、演中心’的那种‘活报剧’,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关于“大晚会综合症”的主要表现,资先生指出有 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作替代创作。指的是“大晚会”大都是任务篇,急就章,其中大量作品是重复性、拼接型制作,在长期运作中形成了一套“熟能生巧”的制作 流程。二是“艺术激素”代替创作激情。指的是生活孕育和艺术积累的先天不足,只得借助于夸张无度的煽情、造势来充填。三是假招子替代真功夫。指的是“总导 演”基本是“不掌勺”只“拼桌”,甚至采取“打飞的”指导;通用性技巧的堆砌和豪华包装滥用,看似“花哨”,却无真货。四是套用、抄袭替代适度鉴赏。五是 媚俗化的感官刺激替代观赏性。六是舞蹈本体的萎缩。指的是歌星云集形成“主动脉”,舞蹈成为速效制作流程中无法摆脱的蹩脚陪衬,劣质的“歌伴舞”不仅侵害 了舞蹈艺术的独立品格,对歌曲的呈现也未必添色。

  形成遏制“浮躁病”的“生态作用络”

  既然“忧思”的是“综合症”,资先生提出的“疗救”主张是“优化舞业生态”。她深刻地指出:“经济投入、政令推行、权威评判以及审美消费的培 育、引导,是对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因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着并共同作用于‘舞业’、‘舞风’之发展——形成‘生态作用络’。经济投入的力 度是强化政令的基础,而经济投入的指向则取决于政策取向……如果我们能适度调整检验‘文化政绩’的标准及相关政策,不那么强调以‘获奖率’论英雄,而是向 各级文化主管要‘累积性’、‘后延性’成果——把目光投向更具长远意义的专业队伍的素质培养、文化消费审美导向,有更大的耐心孕育精品自然分娩。如果在经 济上投入上强化科学论证,有效遏制‘形象工程’盲目上马;如果‘官员’(领导)、‘权威’(批评家)之间能建立起坦诚相见、探讨真知的正常关系,克服现时 存在的相互‘号脉’、‘依附’、‘驾驭’的不健康因素;如果对文化消费、文化市场的培育具有更长远自觉意识,对名目繁多的畸形‘暴发’——不正之风有所治 理,对赞助文化事业的企业家的审美品位予以积极有效的引导——将会形成遏制‘浮躁病’的‘生态作用络’。”资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至今已10年有余了。我在 引述先生的“良苦用心”时始终不忍停顿,因为她所说的“生态作用络”、她所希冀的三个“如果”能够实现,舞蹈无疑会有更优质、更美好的繁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