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由于刘宇昆的小说《手中纸,心头爱》获得雨果奖,就想在他来北京时送给他一套折纸艺术品作为礼物,由此发现折纸实在是一门很奇妙的艺术。在很多情况下,纸的折叠过程与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看似莫名其妙的折叠后,那张纸只是呈现一个随意的无法辨认的形状,但经过一次翻转,立刻魔术般地变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许多人小时候从妈妈那里学到的叠那种带篷的小船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所以折纸的设计需要高超的空间想象力,我甚至想过是不是有一个数学分支,如拓扑学之类的,来描述这个过程。
这也正是刘宇昆的科幻小说的特质。文学的本质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我们不妨把这种美学不太准确地称之为诗意。科幻小说中存在着两种诗意:文学的和科幻的。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科幻小说有着文学的共性,所以无疑应该具有文学的诗意。科幻的诗意则主要来自科幻小说中对人与科技、人与宇宙大自然的关系的描写。科幻小说是在基于科学的想象中展开的,它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世界设定:用想象力构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科幻世界,这个世界是超现实的,但不是超自然的。在主流文学中产生文学诗意的主体—人物的文学形象—在科幻小说中相当一部分被世界设定所取代,环境和种族可以在科幻小说中作为独立的文学形象存在。在塑造这种形象时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创意,是科幻诗意的重要来源。
科幻小说就是把现实的人放入超现实的世界设定中展开故事,人性在科幻世界中的表现也是科幻诗意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科幻诗意是科幻文学所独有的,与文学诗意相比,科幻诗意与科技和大自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自然规律的坚硬和不可逾越在科幻诗意中都有相应的表现;同时,在主流文学中很少出现的科学美学,如逻辑的自洽与和谐,对称、简洁、新奇等,也构成了科幻诗意的重要部分。
由于文学诗意和科幻诗意在美学属性上的差异,两者很少在同一部作品中共存,它们之间甚至有着相互抵消的关系。经典的科幻小说都是在两者之一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传统的坎贝尔型的科幻小说以表现科幻诗意为主,这方面的例子有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而呈现文学诗意的科幻小说最典型的例子是布拉德伯里的作品。
刘宇昆的科幻小说,很可贵地做到了文学诗意和科幻诗意完美地融合与统一。
刘宇昆的科幻小说都有着精致而独特的科幻内核和创意。比如《宇宙智慧生物制作书籍掠影》,由一组美妙的小故事组成,描述了不同的宇宙文明记录和阅读信息的不同方式,从流水构成的大脑,到阅读宇宙万物甚至黑洞视界中的信息,构成了一幅宇宙文明和文化的神奇画卷,让人浮想联翩;而《贝利星人》则展示了一种与我们所知的生命相差甚远的晶体生命,这种生命形式的构成与进化完全颠覆了我们所有的生物学概念,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生命的想象,可以说,这是我所看到过的关于外星生命的最奇特的想象。
刘宇昆另外一些作品中的科幻构思,则展示了对人与科技、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在这方面,《可数集》是一篇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小说以数学为背景,通过对不同的无穷大的描述,所展示的数字世界不再是一串单调数字的排列,而是变得如星空一般浩瀚无垠、连绵深邃,我们常识中所见到的数字,只是其冰山一角。而从这个宏大的数学背景上重新审视人生,让我们感到自己以前面对生活时都是可怜的摸象盲人。正是通过这些神奇的想象和独特的视角,科幻诗意在刘宇昆的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从文学角度,用诗意来描述刘宇昆的小说也是再合适不过了。从他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在科幻小说中很少出现的宁静与柔和,仿佛一汪平静的湖泊,里面映射着高科技下的人生百味、宇宙间的悲欢离合,其中也有挫折、灾难和死亡,但湖面永远那么波澜不惊,平滑如镜。这并不是说作者是一名超然事外的冷酷旁观者,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一直能感受到他在细心地倾听和感受着生活,他的叙述就像一面细腻的筛子,过滤了高科技的激情和焦躁,只剩下平静的诗意,这种文学诗意往往能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最敏感的部分。即使在《物哀》中的末日灾难里,在《人之涛》中人类波澜壮阔的进化历程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种宁静和细腻的诗意。
科幻诗意和文学诗意在刘宇昆的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在其中,科技不再坚硬如铁,不再是独立的异物,而是成为人生和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的生活在被科技悄悄地、不可逆转地改变和塑造着。(有删节)刘慈欣简介:
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出生于1963年6月,祖籍河南,1985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工程系,1999年发表第一篇作品 短篇小说《鲸歌》,同年首次以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2000年《流浪地球》获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三体三部曲》(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