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创作谈 >> 正文

用电影思维打造高端纪录片

——专访大型历史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总导演金铁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03日10:31 来源:中国艺术报 赵志伟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海报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海报

  3月23日至4月1日,由央视科教频道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北京上造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承制的10集大型历史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首播。该片以历史记载和考古取证为依据,通过对西夏文明的探索,讲述中国人开拓奋进的大历史。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西夏位于东西方丝绸之路的交汇处,通过纪录片这一艺术形式,讲述西夏文明和历史,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历史大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近日,本报记者就其艺术创作及纪录片的相关问题专访了该片总导演金铁木。

  为西夏做传,实为华夏文明做传

  记者:您所拍摄的《复活的军团》 《圆明园》 《大明宫》 《玄奘之路》等作品,都堪称中国纪录片的经典之作,其中《玄奘之路》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印度总理莫迪。这一次,为什么选择西夏题材?

  金铁木:西夏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史中一个独特的王朝。在世界版图中,西夏位于东西方贸易的枢纽、东西方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关乎全球政治地理和格局形成。同时,西夏的历史也是一部民族史,一部军事史,一部政治史,一部文化史。

  西夏,是我们回顾历史的一种载体,它的神秘性引发更多人对于历史的兴趣。通过西夏讲述中国人开拓奋进的大历史,或者说通过对西夏的追溯思考,我们会逐渐看到原来中国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中华民族是这样一步步形成的,以西夏为引,为西夏做传,实为华夏文明做传。而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总而言之,是西夏历史的影响力勾起了我们的创作热情。

  记者:此前您所拍的纪录片中,秦国军队、清朝圆明园、唐朝大明宫、玄奘西行取经之路等,都是历史题材,且题材本身就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跟这些纪录片相比, 《神秘的西夏》依然选择历史题材,但在创作方面是否有不同之处或艺术突破?

  金铁木:我们拒绝传统的封闭叙事方式,避免创作者的自说自话,本片将打破纯硬信息的表现方式,除了展示客观的历史事件以及一系列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外,我们跟随考古学者再次寻找古战争遗址的脚步,走进西夏人的精神世界,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心理学剖析的方式,寻找他们的一切以及所做一切的原点,告诉观众,无数历史事件还有现存的遗址背后,那些历史人物的情感是什么,什么样的精神铸就了西夏及西夏文明。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神秘的西夏》在忠实于事实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种影像语言的手段,调动想象力来重构历史,在不违背大历史的原则下,在某些历史细节处进行再度创作。使用“故事性”叙事方法,全片按照每隔3 - 5分钟就有一个“观众兴奋点”的方法进行剪辑,一环扣一环,高潮不断迭起,使观众在收视心理上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此外,全片采用4 K超高清摄影机完成全部拍摄。

  做纪录片不是做学术研究

  记者: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格里尔逊曾给纪录片下过一个定义,说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当然不是说纪录片不能触及历史,但在对已逝去的历史处理上,纪录片的确难办,特别是对于西夏王朝,其存世文献和历史遗迹并不多见。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是如何处理的?

  金铁木:一部真正的纪录片,是要记录人活动的痕迹和过程。为了结合西夏文献和历史记载,打造最真实、最吸引人的西夏,影片汇聚了各类专家,考古学家、纪录片创作人员、建筑学家、测绘学家、历史学家、服饰学家等贯穿始终。另外,本片创作过程中,有一支资深的特效团队,我们联手国内著名古建专家和西夏研究学者,共同复原西夏皇陵群、兴庆府、西凉府、西平府、贺兰山离宫等,使西夏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视觉化。

  记者: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历史频道、探索发现频道及英国的BBC等,恰恰擅长处理历史题材,并在纪录片国际市场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国外的制作经验,对国内有何启示?

  金铁木:一部好的纪录片更多是用画面来讲故事,我们从美国历史频道制作的纪录片《人类:我们的故事》中得到了启发。毕竟,做纪录片不是做学术研究,纪录片创作者与学术专家有着本质的不同。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相比,纪录片创作者更需要一些感性,更需要多一些想象,特别是对于史料极其缺乏的西夏历史。历史往往是需要感性的合理的想象的。考古和资料永远是有限的,不能代表历史的全部。

  所以,在《神秘的西夏》前期准备阶段,我们就确立了“用电影思维打造高端纪录片”的原则和目标,突破以往纪录片以大段解说词配以相对应画面的传统手法,对历史中最晦涩难懂或需要极大戏剧张力的部分,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交由专业的演员来表演。

  纪录片进院线不是常态

  记者:一直以来,国产纪录片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方面是个难题。今年年初上海真实传媒力推的纪录电影《味道中国》票房惨败。您也拍过纪录电影《圆明园》这样的经典之作,有何经验?

  金铁木:当年,纪录电影《圆明园》票房收入1000多万元, 《大明宫》票房300多万元, 《玄奘之路》的票房收入也是300多万元。但是,这三部纪录电影之所以能进院线,是因为商业以外的其它因素使然,我们当初也没有想过进院线。按照商业运营角度,我的三部纪录电影本不应该进院线。中国纪录片行业是个小众行业,纪录片进院线不是常态,是个例。

  记者:就个例来讲,您认为什么样的纪录片或纪录电影可以进院线?

  金铁木:要进院线,指的是商业院线,纪录片就必须要有跟故事片竞争的资本。我认为,有三类纪录片可以进院线,但也都是个例。第一类是以法国人雅克·贝汉执导的《海洋》为代表的纪录

  片,靠视觉奇观吸引观众,影片摄制所投入的资金规模跟很多故事片不差上下,这是一种形态,但也是个例,不是常态,不能当类型片一样做;第二类是以美国人迈克·摩尔执导的《华氏911》为代表的社会题材类纪录片,以极具社会争议性的题材取胜;第三类是以韩国纪录片《牛铃之声》为代表,院线票房虽高,但可能只适合于韩国本土上映。这三类纪录片能够进院线是因为影像奇观、社会性话题等,是纪录片特质以外的因素吸引观众走入影院。

  记者:纪录片为什么不太适合院线?

  金铁木:院线的本质是商业性的,当然艺术影院除外。在美国,“电影”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film指的是胶片,是电影的介质;另一种是movie指的就是故事片。而纪录片一词,英语中使用documentary表示,这是一个跟film和movie不同的概念。电影院是一个娱乐系统,与纪录片本质是不同的,这是两个系统。

  纪录片市场会越来越好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中国文艺创作领域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具体到纪录片领域,中国传媒大学何苏六教授说,中国纪录片不像国产影视剧,目前连体量也起不来,“高原”都很难说,更不用说“高峰” 。对此,您的观点呢?

  金铁木:何老师这个话,从整体上来讲有道理。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我们有将近14亿人口,有那么多电视台,有那么多制片厂,投入纪录片的资金也不少,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人也很多,但是跟我们做出来的纪录片相比,的确是“高原”都很难说。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纪录片的某些类型方面,比如历史类纪录片,以及某个纪录片作品方面,比如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是有高峰的。但从整个纪录片行业来讲,跟我们这个大国相比是不相匹配的,没有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记者:原因何在?

  金铁木:原因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纪录片的市场。

  记者:事实上,政策方面已经在不断推动。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一系列举措,助力国产纪录片创作,比如建立纪录片专项资金;要求国内所有卫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必须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纪录片的播出量要占到频道播出量的30 %等,这些政策利好,您怎么看?

  金铁木:国家的政策和方向是好的,但这些手段和方法,都解决不了纪录片的根本问题,仍然是我们没有一个成熟的纪录片市场。一个行业没有市场怎么发展?

  记者:您认为这个市场如何才能形成?

  金铁木:按照供需双方来讲,要有市场,首先要有需要,目前国内纪录片的需求方主要是电视台和网络,电视台大约占需求量的60 - 70 % ,网络可能占到20 - 30 %,但是现在中国的电视台大多比较短视,什么赚钱投资什么,综艺节目赚钱就愿意在综艺节目上投资,电视剧赚钱就花大价钱去购买电视剧,控制纪录片终端出口的电视台不愿意在纪录片上花钱,而纪录片是一个需要培养的行业。其次,要制播分离,电视台之间要形成竞争,比如CCTV 9和CCTV 10就很好。还有,要培养上星纪实频道,通过这些专业频道培养纪录片市场,然后形成良性竞争。这样,中国纪录片才能做起来。

  记者:有纪录片学者认为,纪录片从来都是小众化的,不可能像电影、电视剧或电视综艺节目那么火。展望未来,您觉得呢?

  金铁木:将来纪录片这个市场肯定会越来越好,毫无疑问。但是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作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电视网,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力很大,其核心业务就是纪录片,可见对真实、真相、好奇的追求,是人的审美欲望之一,跟人们对娱乐的追求是一样的。所以,我相信10年以后,纪录片会跟电视剧、院线电影一样,发展得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